北宋向金称臣

千年依旧,鉴往知今!


正如题主所说,东晋和南宋,两朝同样偏安,同样面对北方强敌,但是却一朝称臣,另一朝没有称臣,按道理来说不应该呀?其实笔者想说的是东晋不称臣才是正常的,称臣才是不正常。之所以说的这么斩钉截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放面对比一下。

首先是当时北方统一和分裂的区别(也可以说后赵和金国的势力对比)

前311年,西晋历八王之乱,国力迅速衰落,使得外族窥伺中原,彼时后赵打西晋国都,汉族精英阶层集体南迁,史称永嘉南渡。之后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在名士王导的辅佐下迅速稳定了局势。但是在当时北方,尽管刘渊建立的后赵很强,但还有很多分裂国家,分别是: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史称还是五胡十六国。四分五裂,南方再差好歹是统一,以半统一政权向分裂政权称臣,题主确定没有搞错?

而南宋面对的是统一北方,极盛时期的金国,铁浮屠,拐子马不惧?称臣不奇怪吧?

再加上偏安之后的战争数量不称臣也很正常。

东晋与后赵、南宋与金国的战争数量对比

我们知道金国打下北宋国都开封后,希望统一中国,以至于亡南宋之心不死,传闻宋高宗更是在逃亡路上吓得不孕不育,确实他本人到了南方再也没有生过孩子,最后皇位都不得不传位给宗室赵眘,尽管当时中兴四将也大多进行过北伐,但除了岳飞都收效甚微。岳飞又深得高宗猜忌,为了求和,称臣不奇怪吧?

反观东晋,后赵灭亡西晋后,北方处于分裂自己都自顾不暇,更遑论发动南侵战争?没有发动战役就称臣这么怂?确实不符合常理。

同样君主对于将领的信任程度也不一样。

君主对将领的信任差异

因为南宋渡江之后,很多军阀趁乱而起、当时的大将苗傅和刘正彦趁机发动兵变,软禁了高宗,要求他禅让给太子(太子是渡江之前所生),意图把控朝政。虽然之后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平定了这场动乱,但也使得宋高宗心里有了阴影。因此当知道岳飞主张迎回二圣的时候,尽管其连连战胜,但也使得他威望和权力大大加强,这一点也就迫使高宗为铲除这个威胁,不得不将其杀害于风波亭。从此南宋再无极力北伐的大将,宋金议和,宋向金国称臣。

而说到西晋末到东晋初那一段历史,两个人不得不提,就是闻鸡起舞的主人公-祖狄和刘琨。尽管刘琨在东晋还没有建立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但祖狄北伐收复了大片失地,有如此良将,后赵能奈何东晋?虽然之后祖狄也是心怀家国,导致忧怨而死,但总体来说还是可行,不是被杀。更何况东晋除了士族支持之外,当时的权臣王敦虽然有反心,但外敌面前,因为王导的关系,也会大概率同仇敌忾。

最后回归问题本身,就是当时的人心观念!

人心观念的差异

当五胡占据中原的时候,很多西晋遗民,冒死都要南渡,也因此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南方也正是在那时期开始蓬勃发展,以至于到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彻底超越北方。之所以当时百姓会有如此反应,是因为我华夏中原在西晋之前,从来没有被异族统治过,何况称臣?自周秦两汉,华夏人民骨子里的优越就不允许,也有点认为亡国灭种的意思,尽管彼时没有这个概念,意思大致一样。

而南宋,正如后来明朝发生土木堡之变的时候,很多大臣提议南迁,就是因为有东晋和南宋的例子,仿旧例。南宋也是如此,正因为有东晋的前车之鉴,实力不如人,就称臣而已,又不会亡国灭种。

所以人心差异,也造成了南宋称臣,东晋不会称臣!

所以综合以上几点,都证明东晋绝不会像南宋一样,向北方的政权称臣,个中关于实力差异,统治者素质、观念人心。

宋高宗赵构也不是天生发贱,心甘情愿地向金称臣。如果有人认为宋高宗赵构是个庸才、脓包,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可以把赵构与南明王朝去做一下比较,南明的条件,比当初宋高宗赵构不知要好了几千倍。但是南明很快灭亡了,而南宋生存下来了: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后,由于明朝有北京、南京两个都城,在南京,南明政权还有一整套完整的机构。明军的精锐部队还在,弘光政权刚建立时,左良玉和江北四镇尚有数十万大军,而清军只有约二十万。即使是引清军入关的吴三桂,其初衷是为了对付李自成而不得已为之,实际上他内心还是愿意忠于明朝的,如果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也完全可以把他争取过来。而宋高宗赵构在靖康之变后,仅凭自己的皇室身份,在金军“搜山捡海捉赵构”、国内处于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生存环境极端险恶的情况下,很快地组织起自己的一套班子, 并很快组织起了有效的抵抗。基本上和金国打了一个平手,保住了半壁江山。两相比较,你能说赵构是个庸才、脓包吗?

既然如此,赵构又为什么要向金国称臣呢?客观上,当时中国形成了一个南北朝的局面。在军事、经济整体上,金国占据北方,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这中间有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也是宋高宗赵构最大的软肋:那就是人质在对方手上。

宋高宗赵构不仅父母在对方手上,而且他的哥哥,正宗的皇帝宋钦宗也在对方手上。在当时的南宋人看来,赵构就是一个代理皇帝。他的任务就是迎回二圣。当初苗刘兵变的时候,叛军公然逼迫高宗退位做太上皇,并责问赵构:“陛下帝位来之不正,他日渊圣归来,陛下何以自处?”因此,金国掌握了一个大杀招,就是一旦军事上处于失利状态,就把钦宗立为傀儡皇帝。而赵构“断无弟与兄争之理”。你不是整天吵着要“迎回二圣”吗?现在我把二圣还给你,另立一个中央。你能和你的父兄争天下吗?就算你狠下心来无父无兄,别忘了你妈也在那边。如此一来,南宋小政权就会完全失去道义上的正当性。

因此,如果金攻打南宋,既有自古由北向南征服的军事上和地理上的优势,同时又有恃无恐。而南宋惧怕战争,除了客观上无法消灭金国之外,还投鼠忌器。再说,即使没有人质在对方手上,直捣黄龙也没有那么简单。真打下去肯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且金国占领的地盘远大于南宋,整体实力也强于南宋。最终鹿死谁手也很难说。因此,面对金国的军事压力,和谈几乎是唯一的出路。至于称臣纳贡,和战争相比,两害相权取其轻,毕竟是损失很少。

我们可以看赵构派使者到金国说的话:“慈亲之在上国,一老人耳;在本国,则所系甚重”。说得如此可怜,希望金能放回他的母亲。赵构非常明白的一点,就是南宋没有能力灭金。他的最终目的就是以打促谈。通过岳飞等人在军事上取得局部胜利,促使金国回到谈判桌上来。在绍兴和义签订后第二年,金国终于确认释放了赵构的母亲韦太后,并将宋徽宗等人的灵柩一并送还。两国实现了和平。岳飞不能理解皇帝的真实意图,其实,“迎回二圣,直捣黄龙”在当时只能是一个政治口号,当不了真。但是皇帝又不能明着讲:我不想收复中原,我就是想谈判。

而东晋就不一样了,上上下下同仇敌忾,没有那么多顾虑。基本上都是主战派,而且在军事上,甚至相比于对方,还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当时的北方,形势非常混乱,政权更迭频繁。和金国的统一北方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东晋的君臣都以北伐统一天下为目标,当然不可能向对方称臣了。(图片取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0345.html

(0)
上一篇 2022-06-27 下午5:23
下一篇 2022-06-27 下午5: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