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从南宋“儒生入医”开始,中医就死掉了。
中医曾经是非常“术业有专攻”的存在,而非现在“阴阳表里”“四诊八纲”这样雾里看花般的“玄学”。远古医学,分内外,刀、针、砭、刺、蒸、灸、熨、洗诸法并用,不专主于汤液一端,现在只剩下汤药一端盛兴。
《三国志》记载华佗医术: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瘥(病愈),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华佗医术中这些“刳割”“破取”“断肠湔洗”“缝腹膏摩”之类,在以阴阳调和为理、汤药主治为术的后世中医与文人看来,多少有些无法理解也不敢正视。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中规中矩的中医典籍,这套典籍不谈阴阳,不讲五行,而是记载了308例病方,299种药物。《五十二病方》里面,有不少都可以说是“高科技”,比如其中一个治疗痔疮的手术:取狗膀胱,扎住其中两个管道,以细竹管插入一管道,塞入肛门之中,吹气使膀胱膨胀,然后再慢慢将膀胱往外牵引,待肛门向外翻转露出痔核时,用刀切除之。
《刘涓子鬼遗方》也是一部外科专著,一些史家认为它是刘宋武帝(420-422年)的随军外科医生龚庆宣的著作。
王肯堂著有《外科准绳》,书中记载了诸如肿瘤摘除术、甲状腺切除术、肛门闭锁症成形术、耳外伤脱落缝合再植术、骨伤科整复术等,手术过程中的消毒技术也有详细记载。
1604年申斗垣著《外科启玄》,1617年陈实功著《外科正宗》,也记载了相当丰富的外科术经验,如截趾术、下颅骨脱臼整复术、骨结核死骨剔除术、鼻息肉摘除术、咽部异物剔除术、食管气管缝合术等。
中医的玄学化,是从南宋开始的。我们知道,科举是隋朝开始,直到宋朝时由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缘故,科举队伍盛况空前,然而千军万马过独木小桥,那些被挤落桥下的读书人怎办?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那些屡试不第的儒生大多“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既然做不了公务员,务农又出不了力,那就做医生(郎中)吧。
“屡试不第”的儒生做医生,学做手术太慢,太血腥,风险大。毕竟,手术失败会让患者及家属抓现行,例如那个直男华佗,还没来得及拿手术刀就身陷囹圄,还不如扁鹊遇到个“讳疾忌医”,能及时全身而退实惠。
但背药方,玩易经玄学那一套可是666,什么阴阳虚实表里之类的理论,他们可是比原生态的中医更拿手。前文提到的割除痔疮手术,这是个技术活,需要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而儒生又不具备这种素养(四书五经都读不出眉目,改行就容易了?),所以儒生只能做自己轻车熟路的事,例如“口活”。
在中国,自古以来,什么是正统,什么是偏门,从来都是文人说了算的,因此,真的有本事的中医也只有走“理论”化的路线才能获得“业界认可”,从而取得声誉。儒生掌握中医街话语权后,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和初衷,自然对风险较大的手术类实用办法弃之不用,改为推崇“四诊八纲”“望闻问切”的玄学套路,废除传统医学文献,推崇(黄帝内经)等类似玄学。
同时把传统专科医生当做草泽郎中对待,责其为“庸俗不通文理之人”,说他们“甘当浅陋之名,噫其小哉如是!”
是儒林医学全盛,而专科医生由此式微。
如此这般,中医沦落成了今天这个样。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古中医眼里是标准的庸医,连古代有医学常识的市民都知道这个。
古中医急救起家,公元500年前与巫医之类决裂,经过一代又一代系统的传承发展最后形成了庞大的体量,这个体量可以与整个西医全方位进行竞争和替代,全世界其它地域所有传统医学加起来,其临床记录内容治疗手段也不足中医学文案九牛之一毛,如果中医跟古西医,印医那么枯燥神汉,早被政府灭了。
古科班中医—-读中医经典医学著作,按传统临床医学培养出来的,属于富人权贵专用,老百姓粮食都不够吃,只能用没读过书野路子出身的土医。
能够享受古科班中医医疗服务的地主,商人,官僚阶层在盛唐普遍寿命高达60-80岁,但皇族不行,近亲结婚普遍遗传病,娇生惯养不锻炼,这个可不是医学和吃喝能解决的。
对急性病,一剂知,二剂愈,三剂无效换医生是古中医学的基本常识,但现在不适用。
现代中药材对比古药材是巨大退步,惨不忍睹,很多重要的药材药效直接就是断崖式损毁,所以很难再现古标准药材药效。
在不含有人参,麝香等贵重药材的情况下,一般一副全古标准药材方剂的成本是现代药材的6倍以上,而且多数医师没有能力搜集古标准药材。
中医之没落在所难免,但仍有回复古代超强疗效的潜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0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