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当然应该是注重“质”而非“量”。
一个一年读300本书,最后什么也没记住和一个一年只读了3本书,但是按着书中的知识去认真实践总结,你觉得哪个更好?如果是你,你选择哪一个?
日本有一人叫做大岩俊之,他从小就不喜欢读书,语文成绩糟糕得一塌糊涂。好不容易熬到毕业参加工作,去做了销售,以为再也不用和文字打交道了,谁想到,即便是销售的工作也经常要写文件和书面报告,在这方面他吃了很多苦头。
有一段时间,他正在准备创业。某一天,他突然看到一句话,“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
哎呀,这句话马上让他兴奋不已啊,只要模仿成功人士的做法,自己肯定也会成功的。于是呢,在这一年里,他竟然看完了300本书。
你猜猜结果怎么样?
读完这300本书,他就成功了吗?
当然没有。
他拼命读,努力读,还是记不住读过的书,读了就忘了。
但是如果就止步于这个结果,怨天尤人,高举读书无用,那他也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就了。
为了彻底的找到原因,他开始花钱去报名参加各种读书研讨会,认真的研究自己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这才终于有了回报。至此之后,他的人生才像开挂了一般,取得了成功。
为什么之前看的书那么多,知识量水涨船高,在他的身上却并没有体现出任何成果呢?
为什么?
想必你一定听过那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是的,光读书,只有量,怎么行呢?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来获得知识,但是读得多并不代表你就真正的懂得,真的会了。只有付诸实际行动才会有效果。
大岩俊之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书来教别人如何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找来看看,书名是《实用性阅读指南》。
读书读的量多并不一定会发生改变,只有注重质,才会带来真正的改变。
叔本华有一段话谈论多读,我非常喜欢,分享给你,一起共勉:
读书是让别人帮自己思考。读书的我们,不过是在反复追拾别人思考后的残渣。好似习字的学生,用钢笔沿老师划下的铅笔线描摹,所以读书时几乎全无思考的辛苦。对于停止自己思索的读书,之所以会感到心安理得,原因即在于此。然而,只要努力读书,我们的大脑就只不过是别人思想的运动场罢了。因此,即便有时只是为了打发时间,绝大多数用一整天来多读书的勤勉者,也会逐渐丧失自己思考的能力。总是使用交通工具,终将忘记如何走路。
我觉得这跟发展职业技能是差不多的道理,即我们要会得尽量多,同时深耕专业技能。有种说法是我们要将自己发展成为T型人才,即既有广泛的知识面,也有某一处擅长的领域。
换到读书上,我们也可以做T型读书人。读书的量可以让我们涉猎广泛,读书的质可以帮助我们自我成长,“量”和“质”是相辅相成的。
不过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还是要考虑“量”和“质”应当分别付出多少的精力。
1、关于“质”
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原尻淳一在他的《高效能阅读》一书中提到我们应当“把读书的七成投资在垂直型阅读上”。
他引入谷歌公司的投资基准比例,即70:20:10模式来进行书籍种类的选择。建议我们将70%的精力投入在专业领域上,20%的领域投入在专业领域周边,10%可以留给完全未知的领域。
2、关于“量”
日本读书法讲师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中建议我们要“争取多读”。并且他概念中的多读是一次读多本书,他认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阅读速度,还可以提高我们阅读时候的注意力。
以上,希望有帮助~
我是傅小白有点黑。
爱书,看书,分享书。终身小白,终身成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0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