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去年的一个老题目,今天突然接到了邀请,因为我是61年属牛的,觉得定位很准,同时似乎感觉就是问的我。我想,虽然是60后,未来十年还要有可能“折腾”一番。为什么呢?估计十年后有可能高升一步去住楼一一因为合村并居正在实施。
(现在农村旧房子居多,形成空心村)
住楼的原因
【1】村庄偏僻:我村处在一个姥姥不喜、舅舅不爱的地方,离县城远,又是一个三县交界处。最大的缺点就是交通不便,既使有土特产也很难销售。例如:我们村花近二十万建了两个大棚,向外承包,第一年抢着承包种植草莓,结果邻村靠路边的产品供不应求,而来我村收购的偏宜1/3,原因就是位置偏,且不在中心路边。结果第二年开始至现在,大棚还“荒”着,什么原因?种植草莓挣的1/3的钱,因“偏僻”给毁了;再比如今年的樱桃,由于偏僻没人来收,需要自家送到收购点,因“倒筐”等多次折腾,质量肯定差,再加上“货到街头死”,价格还没人家当地的一半高。所以偏僻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因此这是有可能合村并居的方面之一。
【2】占地面积大,人口少:我村户口上仅有800多人,实际在家居住的,在年底最多的时候不足500人。但占地面积有多大呢,是户口上人数应占房子面积的近一倍,也就是说户均接近两处房子。当然形成问题的原因较多:户口迁出的,全家多人而只有一人户口未迁出的,当然这些户的房子大多为一处,但毕竟是闲置房;最主要的是90年以后通街以来,舍弃旧房建新房,但旧房处置不当造成的。因此大量闲置房造成空心村,说到底造成了土地浪费。所以有必要合村并居。
在人少的情况下,别说吸引公益设施、公共资源进村,现在的小超市也有过去的3家变成了1家半,因为那半家也即将关门。因此前几年整天宣传的村里安装天然气,现在也一字不提了。为什么?投资大,得不偿失。所以有可能下一步去住楼。
(由于交通不便,无法用收割机,同时也与种植面积小有关,人工种植的小麦需要人工扬场,与现在社会格格不入)
【3】土地面积小:在我村有一个笑话:老王去锄地,临近中午时因阴天,回家时忘了拿草帽。回去拿帽子的时候发现了“情况”,帽子下面还盖着一块地。当然有些虚构,但说明了我们这里的地小的可怜。
土地零散的缺点太多了:人工刨地、人工播种、人工收获,几乎全是人工。增加了劳动强度,反而减少了收入:既使在外打工,在麦、秋季也要回家。同时,土地越小的地方交通越不方便,制约了机械化的利用率。所以合村并居后,有利于土地整理。
从以上综合分析,合村并居势在必行,虽然不是今年、明年,但十年后估计就去住楼了。
(土地整理势在必行)
十年后生存状况
十年后的60后,都在70岁以下。从现在70岁以下的老人看,身体硬朗,依然肩负着家里的“种地”任务,因为现在看不到年青人种地了。所以,我们那时候住楼后,还应该有工作:在园林搞绿化;在街道打扫卫生等等,反正还得想办法挣钱。当然这是工作。
【1】优点:就居住来说,年龄60后(包括60后)以前安排的房子应该在底层,或者是个小院,因为上下楼不方便。应该很舒适。
就生活来说,不会吃食堂,因为不可口,当然有时也会去吃一顿,但还是以在家吃饭为主:早点晚点随便,咸点淡点舒心。另外购物、交通、送小孩上学、看病等应该比现在方便的多。因为人员密集,适宜投资了。
【2】缺点:但不利的方面也有:像现在出大门就能拔点青菜,伸手就摘根黄瓜的好事就没有了;到自家地里掰嫩玉米、地头上摘豆角也不可能了;由于物业费、水费(我村现在不交费)等各项费用增加,腰包很难鼓起来……
(十年后这种种植方式不复存在)
总之,未来十年后,根据现在的社会发展,不仅住的比现在要高,生活将会有更大的提高,并且入住社区,各方面配套设施齐全,所以,生存状况会更好。
农村的60后一代人,未来十年将会如何生活?
农村60后这一代人应该算是活的比较艰辛了,现在也差不多快60岁了。他们种了一辈子地,到头来还得自己想办法解决养老问题。乡鉴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虽然没机会体验父母那一代人的生活经历,但时常听起他们讲述过去的往事,还是能感受到他们的辛苦。未来十年将如何生活,小编不敢乱猜想,但是我们可以看看当前农村的生活现状。
种地挣不了钱是农民朋友的普遍认识。这些年,农资在涨、种地成本在涨、家庭生活成本在涨,粮食总体上也在增产,但是辛辛苦苦产出的粮食、农产品却卖不起价,粮食价格却不见得涨。种地赚不到钱、养殖赚不到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民朋友无奈地放下手中的锄头,背井离乡,去城里打工养家,但他们干的活儿一点不比种地轻松。
在这些农民工中,很多都是下工地、下矿井、进木材厂、家具厂等等,做的事情很累,而且也对身体健康有影响。所以说,它们进城后虽然每天挣的比较高点,但又累还影响健康。
如果,若能快速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就医问题、就业问题,乡鉴认为未来农村的生活是很多城里人所向往的。
聚焦“三农”,关注【乡鉴】,更多精彩等你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