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所看到的关于中医提出的比较客观的问题:在肯定的同时发现了问题,只是用“神奇”二字稍稍有失妥当,中医不但不神奇,其理论反而很朴素很接地气,只是在很多不了解中医的人眼里显得神奇罢了,比如脉学、阴阳、精气神等等,如果大家都具有一定的国学(传统)文化基础,就自然不会觉得中医神奇了,而是理所当然、顺其自然的。
然后就是“没落”。近现代围绕中医的讨论实在太多,曾几何时中医几乎“命悬一线”:民国时期的“废止中医案”,其实,国人都知道,即便当时这个法案真的颁布了实施了,中医在中国这个土壤里早已是根深蒂固的,虽然暂时不能枝繁叶茂,但越是被“禁止”的难道不更容易传播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话不光适合家长教育孩子,放大到社会层面,也是一样的。而现在,作为临床近三十年的中医的我,不偏不倚实事求是地说:目前中医和历史上比较,不但没得到多少发展,反而的确没落了。
中医之没落,有其社会、政治因素,我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这里就略过。
中医之没落,与近现代迅猛发展的自然科学产生的连锁反应很有关系,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到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1903年第一架飞机发明,到火箭、卫星、国际空间站,只是短短的百年时间,1997年克隆羊“多利”的出现,1999年人体胚胎干细胞分离成功,以及基因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在国内,这种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恍惚让人们如梦初醒大开眼界,对未来的憧憬占据了主要地位,于是对传统的东西有意无意地产生了迷茫,甚至是怀疑,于是,中医首当其冲,对中医药的质疑、抨击便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种意识形态的形成是中医没落的真正原因之一。
中医药之所以没有得到发展甚至没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早期先贤导师太智慧,他们的思想、理论、言行、著作至今指导着影响着现在的我们,至今也无人超越。老子墨子孔子庄子孟子这些哲学先师,《易经》、《黄帝内经》、《庄子》、《道德经》、《伤寒杂病论》这些经典著作,我们一直在研究学习,可以这么说:现在的我们“悟”到的任何一个“道”,都是先贤们已经论述过并在其著作中都能找到原型。而中医的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和《易经》有着深厚的渊源,所谓医易同源,其中“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运六气”这些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和《易经》有着不可分割的融通关联,以及中医的“整体观念”“天人相应”又和《道德经》《庄子》等著作又不谋而合,而《易经》作为我国古哲学的开篇巨著,到现在还蕴藏着未解的部分,同样,《黄帝内经》也还在让我们苦苦摸索着,《庄子》《道德经》我们还在诵读研究着,《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也一直是我国幼儿的启蒙读物。所以中医是蕴含着中国古哲学思想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医属于人文学科。而历史发展到今天,自然科学是飞速发展了,而作为人文学科的中国哲学,却是停滞不前的,这也是中医未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加强上面的两种因素,导致了中医不但未得到长足发展反而还没落的真正原因了。
中医是中国的医学,是老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在缺医少药的古代,中医是大家救命的唯一法宝,它的疗效是经历了千百年的印证!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医被西医打压着,让西医占了主流,渐渐的人们喜欢西医的针药,把中医给忘了,只有在西医无可医治的情况下,才想起用中医试试,要知道中医是治未病的,小病不治生成大病了,身体的器官都变成瘤了,再来找中医,是不是给中医出难题啊?
我是一个中医的自学者,没有学针灸,更没有学中草药,只学了一点艾灸刮痧和按摩,就把自己和家人的病治好了。
昨天早上我的颈椎出现问题了,我马上就用艾灸刮痧,自己做了两个多小时,艾灸后比原来更厉害了,我没有害怕,因为我知道这是排病反应,就在炕上用被盖着让身体出汗,忍受着排病的痛苦,不吃药不贴膏药,坚信自己明天一定会好的,现在已经两天了,颈椎病好了九成,这在五年前是完全不可能的,那时候没有学中医,靠吃药贴膏药来治病,怎么也得五六天,并且还引起头痛头晕,两个胳膊抬不起来呢。
中医的神奇是我自己从自学中懂得的,它成功的伴随了我五年,让我无法割舍,它救了我的命,也救了我丈夫的命,也是我的坚持和坚信不疑,让我的生命有了延续,更让我的家庭有了笑声,它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也让我的丈夫有了健康的身体,幸福的滋味让我们更加甜蜜,但时刻不忘是中医救了我们,更佩服自己的毅力和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因为我没有一点中医的底子,更没有老师教,只学了很少的人体穴位,再看了一点北京养生堂的专家讲课,从中理解了一点中医知识,理解了中医的所有的疾病都来于风寒湿邪,还有淤堵!
还有人的七情六欲,都是影响疾病元凶,要调整好心态,才能打通经络,用艾灸刮痧加按摩的方法,再配合艾叶泡脚,还有饮食方面的,每天吃山药,大枣,桂圆,小米……
中医有很多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了,如果年轻人能够在这里多下功夫,一定会有一片更好的天地,希望有更多人喜欢中医,学习中医,为推动中医的发展多出一把力,为自己为国家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图片来自头条书库。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0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