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乡不叫年夜饭,那一天是除夕,也就是吃年饭,也叫团年饭。
有早晨吃年饭的,也有中午吃年饭的,但是绝对没有晚上吃年饭的,也有腊月二十八早上吃年饭的,那是家中有人过世了,陪亡人过年。
当然我们的国家地域广大,风俗各异,我并不指责晚上吃年饭不好,反正我们的家乡是没有晚上吃年饭的习俗。
总认为晚上吃年饭不吉利。
在六七十年代,也有晚上办喜酒的,那就是二婚,属于改嫁或填房,如果是第一次结婚的,都是在中午举办宴席。
其它的宴席都是在中午,如满月宴, 周岁宴,12周岁宴,乔迁宴,高升宴,升学宴。
根据年代的不同,年饭也有不同的时间,在80年代以前,年饭都是在早上五六点钟就开始了。
腊月三十的早晨,孩子们还都在甜甜的睡梦中,父母们早早地就起床了。
大概也就是四点钟吧,母亲忙着准备年饭,有蒸的、也有炒的、也有凉拌的,反正弄了满满一大桌子。
父亲 就打扫卫生,生炭火,或柴火,点蜡烛烧香,一切准备就绪,就招呼孩子们起来。
孩子们在睡梦中一个一个的被叫了起来,大家还都在揉眼睛,听父亲嚷道,到院子里放鞭炮。
大家一听都来了精神,一群孩子凑拢在父亲的跟前,只见父亲把一串鞭炮绑在一根长竹竿上面,叫我们握住竹竿的一头,用力的举起来。
他去点鞭炮,鞭炮点燃了,噼里啪啦,父亲赶忙跑过来帮忙。
大家合力把竹竿举得高高的,鞭炮在燃放,火光在闪耀,硝烟在弥漫,爆炸声震耳欲聋。
孩子们仰着脑袋,一张张脸蛋绽放得像一朵朵花儿,鞭炮燃放了几分钟,胆小的弟弟妹妹们,用小手捂住耳朵,躲在人群的后面。
响声停了,大家一拥而上,疯抢落在地上散落的鞭炮,父亲看着孩子们快乐的样子,高兴的笑了,说到:“孩子们,别抢了,我给你们每个人准备了一小包鞭炮。”
母亲赶忙招呼大家进屋,大家都跑进堂屋,看到桌子上摆满了菜,中间还会放着一个火锅。
火锅里面煮着好吃的东西,翻腾着,冒着热烟,香气弥漫了整个房间。
大家馋得直流口水,都已经迫不及待了。
这时父亲让大家站在桌子的两边,先不要入座。
只见他摆了八双筷子,斟了八杯酒,盛了八碗饭,打开堂屋门,恭恭敬敬的邀请祖先们回来过年。
大概几分钟后,仪式完毕,父亲把酒倒在地上,恭送各位祖先离去。
关上堂门,让孩子们入座,年饭开始。
这一顿饭大家随便地吃,随便地喝,随便地闹,吃的时间越长越好。
但有一道菜是不可以吃的,那就是烧全鱼,它预示着年年有余。
母亲还在不断的引导孩子们吃青菜,吃豆腐,吃藕片了。
吃青菜豆腐,祈福孩子们一年四季清清白白,无病无灾,健健康康。
吃藕片,希望孩子们聪明,有心眼儿,学习用功成绩好。
吃豆腐圆子,家庭和气,不吵不闹。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中国父母,他们虽然没有文化,但是他们有质朴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90年代以后,年轻的一代走进了厨房,他们起来就没有那么早,干脆把年饭改在中午,一般的在12点前准时开饭。
六七十年代时候的年饭,一个比一个早,早上五六点钟的时候,大家争先恐后的放鞭炮,整个村子淹没在鞭炮声中,此起彼伏,响声不断,这就是过年,那时有一个口头禅:小孩盼过年,大人盼种田。
我们老家腾冲的年夜饭是大年三十晚上吃,又叫“圆圆饭”。是一年中一家人最重要的一顿饭,鸡鸭鱼肉自然都要有,同时,还有一个腾冲特色的“锅子”,这是一道由高汤煮青菜、芋头、黄笋、泡皮、酥肉,再配上蛋卷点缀的特色美食,在寒冷的除夕之夜,这一道又热乎又喜庆的锅子可以说“艳压群芳”,最受欢迎。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又叫“团圆饭”,必须等家庭成员全部到齐,家里的长辈开始动筷大家才可以开吃。如果家庭成员因故不能参加吃年夜饭,必须给他(她)留一个空位,摆一套碗筷,表示阖家团圆一个都不能少。
当然,我们的大年三十不仅是吃年夜饭,做年夜饭前还有一套传统习俗必须认真履行,那就是敬天地,敬祖宗,一系列的仪式完毕后才开始做全家的年夜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