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问题前,首先祝各位:新年快乐、财源滚滚、万事如意!
大年初一的风俗习惯各地都有不同,因为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既然问到的是“你们那里”,先点明我们这里的地方——湖南省长沙宁乡市。非常怀念八九十年代的过年,那时候氛围浓厚,是真正的开心、真诚、纯粹地过年,现在是越来越淡了,淡得就像是应付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了。所以,我这里要说的大年初一的习俗还是旧时的习俗,那才是真的过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正式的过年仪式
第一件事是开财门。零点的钟声刚敲响,预示着新的一年开始。除夕守岁到零点,那时一家人还没有休息,母亲通常会点上香烛,父亲打开大门,点燃鞭炮,噼噼啪啪地迎接财神的到来。这时候,方圆数里都能听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绵延不断,如果那年收成好,鞭炮声会一直折腾到天亮。家里人通常会根据鞭炮的响声来判断今年是否会家庭兴旺。
第二件事是祭祖。新年的第一顿饭肯定是祭祖。凌晨五点,父母就起床了,蒸肘子、猪蹄和鲤鱼是必备的三样,再加上其他的一些菜肴是每年都可以不同的。桌子一定要摆在堂屋正中。香烛纸钱和鞭炮是必不可少的。开财门和祭祖的这两封鞭炮通常都是最长最好的,那里候称为“万响鞭炮”,号称可以响一万下。里面通常会夹着很响的炮仗。
第三件事是吃新年饭。祭祖后,家人把饭菜移到厨房(俗称灶屋),饭一定要倒回饭锅后再重新盛回碗里吃,否则后辈中会出傻子。如果在吃饭时,恰巧碰到有客人过来,会是家里今年添丁的好兆头。
第四件事是去坟山给过世的先祖拜年。通常也是备好香烛纸钱和鞭炮。
第五件事是邻里间串门相互拜年。那一天,同邻人一般都会三五结伴,去上下邻居和同村人家走走,说些“恭喜发财”“拜年了”之类的吉利话。一般家里留下的是长辈和在家招待客人的妇女,其余的人都出去拜年了。招待客人通常是瓜子糖果之类,80年代物资馈乏,所以小孩子最盼的就是过年了,一圈下来,口袋里能够装满糖果,正月的零食都不用发愁了。现在孩子拜年是看不起这些零食了,都是礼貌性地拜一圈就走了,大人更多的是围在一起打麻将,再也没有先前的氛围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娱乐活动
1、玩彩灯。是龙灯的一种,与元宵的灯是有区别的,元宵的灯里面要燃蜡烛,而彩灯因为是白天玩,所以不用点烛。彩灯是一个龙头一个龙尾,中间有七个龙把,用一个长条的龙被连在一起,龙被通常是黄红两种颜色相间,两边呈牙状。九个人举着龙把,加上前面举着珠叉(红色的近似球体)的一人共十人,旁边有敲锣打鼓吹锁喇的人,一起组成一个庞大的队伍,很是热闹和威武。玩的花样都是寓意吉祥的,如“四季发财”“二龙戏珠”等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2、舞狮子。两人舞狮,其它的团队与玩彩灯的相似,只是没那么热闹。
图片来源于网络
3、打对子花鼓。花鼓戏是流行于益阳、长沙、宁乡等地的地方特色戏剧。对子花鼓的表演者通常由年龄不大(少年儿童)的一男一女组成一对,化戏剧的浓妆和穿戏服,小时候看着觉得特别漂亮。他们边唱边跳,旁边还有由大人组成的一个乐队配乐。剧目大概有《刘海砍樵》《正月里闹新春》等,其它的记不大住了。
像表演这类节目的,家里条件通常不是很好,趁着正月这段时间抓点收入,一般家里条件好的不会允许做这些事情。在乡下人看来,做这样的事情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讨米要饭。当然也有对这些事感兴趣的人参与。因为那时候农村普遍不富裕,接待这类节目是需要主人家打发红包和烟酒茶点招待的,我记得红包最开始是每次一两元、渐至十元二十元,后面到了一两百元,不过越是到后面红包涨得多,玩这种节目的却越来越少了。先前多的时候,每天能够接待十来拨这样的队伍。当然,并不是每家每户都会欢迎这类娱乐项目,正月里不好驳人家的面子,远远地听到这种敲打声就打门关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去其它邻居家蹭节目,看热闹。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过年禁忌:一是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二是不能打碎锅碗瓢盆;三是扫地后垃圾要堆在家里的角落,不能往外倒。
诚答
我们白鹿原上,正月初一的拜年,到解放前后及五十年代初期仍很兴盛。哪是全村举家出动的活动,人来人往,《登门走户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
新婚不久的新媳婦穿着花裙子,由家人领着排家磕头拜年,称之为《拜合村》。我及伙伴们更是不失此机,尽力的多跑些家数磕头拜年,那些婆、爷、娘,达们,一定会发给核桃、红枣、洋糖、花生之类,我们个个满载而归,无比的开心!
我以上的回忆只是昔日的事,现今的拜年,只是口上问候、问候,早己不《磕头下拜了》!登门走户己不成风了!那么,人们干什么呢?同令人,相好的聚会去了。好跳的,跳广埸舞去了。好唱的,去秦腔自乐班了。好敲的,去锣鼓队了。还有好玩麻将的,相约玩牌去了……总之,初一的事,就是做饭、吃饭、祭祖上香、娛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2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