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难。因为小说和历史相关太远。
低估的人,被忽略的人,非常多。
但要说最低估,就难了。这个最字,怎么衡量,是官最大,是贡献最大,是活得最长,是影响最深远,不好说。
像官当得大的,魏国的三公,蜀国的丞相,吴国的大司马、丞相,在三国演义里,笔墨不多的,有好几个。
贡献最大的,像王昶、王基,对司马政权贡献极大。
像活得长的,80多、90多的,不少。
像影响深远的,发明新型织布机的马钧。
还有张鲁,虽然不当诸侯了,默默把道教传得风生水起。
不同的角度,来评论低估,太难了。
附一篇写王基的文章吧
司马家族取代曹魏,似乎是顺风顺水,一蹴而就。
其实,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遇到的难题,不比当年曹操、曹丕少,不比他们简单。
曹操、曹丕遇到的汉之忠臣,手中没兵,只能用暗杀和道德谴责。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遇到的魏之忠臣,手握重兵,公然反叛,你死我活。
幸亏,司马懿死时,司马师已经43岁,司马昭已经40岁,两兄弟成年并积累相当经验。
但是,255年毌丘俭、257年诸葛诞反叛时,仍给司马兄弟造成天大的麻烦。尤其是255年那次,虽然平叛成功,但司马师也发病死亡。
毌丘俭和诸葛诞,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将,深得民心,养有死士。
而且,朝廷之中,同样怀有对司马家不满的人。
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连锁反应。
司马师和司马昭,到底靠什么赢了?
255年和257年,司马师和司马昭的身后,站着一位关键先生。
正是他乱花不迷眼,大事有静心,战乱一起,迅速抓住要点,坚持自己意见,在关键时候不听君命,才让司马兄弟顺利平叛。
这个人,叫王基,一个陌生的名字,在三国演义里只有些许笔墨,在历史上却是位扭转乾坤的关键先生。
王基生于190年,17岁时开始在青州东莱郡当府吏,30岁左右举为孝廉,出任郎中,青州刺史王凌后任命他为别驾,40岁左右时,大将军司马懿征召他,提任他当中书侍郎。
王基当官,有两大特点,一是工作能力强,二是好提意见。
工作能力强,青州刺史王凌因为他工作得力,在朝廷征召王基时仍不放人。
好提意见,魏明帝大兴土木,修建宫室,王基上疏反对,并且说”现在不专心致志地消除祸患,如果子孙再不争气,国家就危险了。”
这咒人的话,谁爱听啊?!结果是王基外放,当冀州安平郡太守,说是太守,安平郡只是19000多人。
干到后来,王基还因公事,被免职了。
到240年,王基才重新被录用。用他的人是大将军曹爽,让他当豫州安丰郡太守。
这回他的太守依然当得十分合格,管理严谨,防备严密,孙吴不敢对他有所举动。
但是,他爱意见的毛病又犯了,曹爽专权时风气败坏,王基写了篇《时要论》。
结果可想而知,史书上说,王基此后因病被征回朝廷,却没说任什么职务,估计是当个现在调研员的角色,靠边站了。
249年,王基快60岁时,出任河南尹,还没上班呢,赶上曹爽被杀。因为他曾给曹爽当过下属,按惯例被免职。
第二年,知道王基是人才的司马懿,任命他当尚书,不久又任荆州刺史、扬烈将军。
这都60了,爬到刺史高位,王基应该学得世故、圆滑些了吧?
没有。王基是越老越猛,越老越辣。
250年,一场对吴的胜仗之后,朝廷准备对吴展开大规模战争,征求他的意见。
王基实话实说:现在出兵,准备不充分,没有必胜的把握。
与以往不同,这回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因为主政的是司马懿。
255年,毌丘俭、文钦反叛,很多人都认为他俩超级勇猛,和他们打,很难获胜。
唯独王基不这样认为,他认为淮南官兵跟着造反是被迫的,毌丘俭必败。
司马师挺高兴,任命他为先锋。但是,让他先停止行军,等各路人马到齐后再进军。
王基不干,反复要求进攻。朝廷让他前进一小步,王基又不干,他认为应该快出手、狠出手,尤其要抢先占领一个叫南顿城的大粮仓。
没等朝廷回话,王基发兵,占据南顿城。
毌丘俭本来已经发兵争夺南顿城,听说王基已经占了,只有退了回去。
王基不听指挥,平定毌丘俭叛乱后,朝廷(司马师)反而升他当了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
257年,诸葛诞叛乱。王基这时任豫州刺史、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豫州军事。
诸葛诞同样凶猛,朝廷下令,各地严守。
王基仍是不干,反复上书请求讨伐。
东吴派大将朱异援助诸葛诞,朝廷下令王基率军占据北山。
王基又不干,他上疏说:现在和对方对峙,应该岿然不动。如果转移,则人心浮动。
他的意见,朝廷(司马昭)又听了。
诸葛诞的叛乱平定后,朝廷(司马昭)命王基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晋封东武侯。
255年和257年的两次平叛,如果不是王基在关键步骤上,坚持正确的决定,谁胜谁败,真不好说。
当然,比王基这个关键先生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司马师、司马昭能听得进意见,能选择正确的人,作出正确的决定。
司马师、司马昭会感谢王基,王基更应该感谢他俩。如果不是他俩,王基估计连出手的机会都没有。
最被低估的当然是我周瑜大哥了。
罗贯中太喜欢诸葛亮了,所以在编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对周瑜进行大量的曲解贬低,通过对比来突出诸葛亮的大度、用兵如神、品德高尚等等。要是周瑜在九泉之下通读《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肯定非得气诈尸了不可。诸葛亮三气周瑜、诸葛亮赤壁之战等,这些都是罗贯中在篡改历史。历史上的周瑜是非常大度的,在《三国志》中里记载了周瑜“谦礼忠君无人能比;性度恢弘众将诚服”。并且赤壁之战中周瑜“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的功绩在历史上也无可争议,这都是周瑜在历史上炫耀的资本。
最可气的是在罗贯中在周瑜死时还不放过他,逼着他说下“既生瑜, 何生亮”这句名言,硬要周瑜在临死时在诸葛亮脸上再涂点脂粉。罗贯中对周瑜实在是太残酷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3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