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流行一篇文章,关于西方经济学家形容中国春节:大城市里面工厂停工,商店关门,股市无法交易,有一部分人拖家带口去国外,另有一部分人急于把货币换成食物和衣服,许多家庭在家门口的两侧挂出标语表达诉求,无人看管的孩子四处点燃火药制造爆炸……,看到这些也是“醉了”,这些信口雌黄,断章取义,罔顾事实的说法 只能令人捧腹大笑!真的对不起,这是我们中国人要过年了!
现如今,在传统与现代,洋节与传统节日一直激烈碰撞着,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或许有很多人觉得现在的年味没有多少了?不是很期待了……?相反那些西方的节日还“反客为主”比较隆重了,尤其在大城市里面比较显得比较突出起来。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些改变。其实最有年味的还是我们八零后农村的小时候:迎舞狮,放鞭炮,买新衣服,还有开心的收压岁钱……!
总体来说年还是农村比较有年味些,毕竟城市里限制的多,特别是小时候的年那才是充回味无穷的……!小时候的年首先表现在最好玩的应该是:
舞狮拜年
家家户户准备着好多的鞭炮,从自家房子楼上挂下来,等着来拜年的“狮子”来拜,然后过来了就开始放,特别是那些大户有钱的人家一买就是几箩筐的鞭炮,要不不显得排场,大气。当然让围观的人看了也相当大呼过瘾,紧张,刺激。当然有一点是有规矩的,不允许放那种“花炮”,毕竟这种“杀伤力”很大,过个大年,还是安全起见,只是图个娱乐,开心。谁也不希望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出来!
像我们小时候小孩子最喜欢跟在舞狮后面,也一样不畏艰险,做好梯队成员冲冲锋陷阵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为别的,只为去找那些舞狮拜完年,清扫战场,捡那些没有烧完的鞭炮!谁要是捡得“战利品”多,也可以在同伴中炫耀一番!然后还拿着这些“战利品”二次利用,丢到河里,美其名曰:打鱼“炸鱼”。或者恶作剧的插在一个牛粪上炸开,看着牛粪四处散开,要是粘上哪个家伙,会很开心的大笑。也是好玩,有趣!舞狮完了,下来还有的是:
舞蹈队拜年
这个场面就比较温和点了,但是小时候比较害怕那个戴头盔木偶面具的家伙,可能小时候见识少 ,套用现在网红的一首歌不知道什么鬼魅传说,什么“魑魅魍魉妖魔”!看到一个人戴着这个东西,人不人,鬼不鬼的看起来也挺恐怖的,要是晚上见到也要吓人啊!!再有一个有趣比较有文艺范的就是:
猜谜语
这个要有一定的文化功底了,有的人觉得这个还不容易了,猜不到,我还搜不到吗?度娘一下不就解决了吗?拜托,问题那时候智能手机哪里哪里有那么快普及了,而且这种高科技的穿越,就得几颗糖的奖赏,也没有什么意义。也许你会认为难度系数大,当然对于像我们这些早已把知识还给老师的人来说就这样认为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最后一个令人兴奋开心的莫过于领取大人给的压岁钱了。
压岁钱
小时候的走亲访友,三姑六婆,七婶八姨多少多少都会有红包的。而且都会已经提前“备货”好的了,土豪家庭有土豪家庭的给法,平民老百姓有平民老百姓的给法,总之多少都会有,对我们小孩子来说就希望多多益善,把个小口袋塞满去最好!发展到今天我们这里一些小孩子早已经比我们那时候变得“贼精”了,竟然组队去挨家户拜年,只要你嘴巴甜,会说话,逢人来一句“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多少都会有点收获的。大过年大多数人都不好意思拒绝,何况一个小孩子,你不给又不好意思!毕竟过年吗,谁不图个吉利,所以现在的小孩比我们那时候“贼精”了,一天下来收获也不小啊!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啊!
当然好玩的活动还有一些文艺表演啊!一些篮球比赛啊!还有老人的山歌对唱,象棋比赛……等等了!总之,在中国来说,还是农村还保留有一定的年味。城市里无法体味的热闹!所以为什么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就是这么个说法吧!家才是温暖的港湾!
现在过年的乐趣越来越少了,已经没有了原来的那种年味了。
想当年小时候一到过年,是我们这些孩子最高兴的事了,一过了腊月二十左右,就开始置办年货,这个时候最高兴的就是跟着大人们去赶集买年货,还有给自己买新衣服。
那个时候赶集就是我们大饱口福的时候,在集上能吃的东西其实并不多,最爱吃的就是糖葫芦、蒸包、瓜子、糕点、糖酥、油条等。糖葫芦最喜欢的就是山楂的,咬一口酸中带甜。刚出炉的蒸包,热气腾腾,咬一口烫的嘴疼,回味无穷。
到了年三十那天,开始贴对联,用面做的浆糊,在门框一刷,把对联一贴,虽然冻的鼻涕横流,依然兴致勃勃。贴完对联,下午开始布置请祖宗的供台,这时候会偷吃供品。年三十晚上到邻居家看春晚,之所以去邻居家看,是因为家里穷,大部分没有电视啊。
年初一早上拜年是最高兴的,早上天没亮就起来了,几个小孩子一块去给长辈拜年,要穿着口袋大的衣服去,因为要装很多好吃的,磕头以后有压岁钱,这是最终目的。
初一傍晚也是我们最高兴的,因为送走请来的各路神灵要放鞭炮,每人一根竹竿,挑着鞭炮,大人负责点火,这个时候是比谁家的鞭炮更响。当时的动静是震耳欲聋,放完以后再拿着散的鞭炮,点一支香,到处放鞭炮,插到雪里,放到瓶子里,放到砖上,无处不在,有时还会对小女孩恶作剧。
初二一直到初十之前,开始走亲戚,走姥姥姥爷家,走舅姨家,走姑家,反正近点的亲戚全部走一圈,也能给不少压岁钱和好吃的。
那时候的过年真的是乐趣多多,现在孩子们开始天天玩手机和电脑,几乎都宅在家里。很多风俗也逐渐的淡化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3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