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教训也是经验。幽云十六州是悬在宋朝头上的利剑,是宋朝崛起的核心点,完成统一大业是宋朝的梦,但也是宋朝的伤心地。收复、收复,屡战屡败之后,最终堕落在了纸迷金醉之中。
燕云十六州整体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北方。严格而言,分为前七州与后九州。中间横跨燕山及太行山,在山前是以幽州为中心的七州,山后是以云州为中心的九州。
幽州在古代,按照《周记》的记载,位于中原王朝东北方向,处于最边陲。在汉武帝统一天下后,置十三州,并设立幽州刺史,同时,这也是汉武帝第一个设置的州刺史。
的说法,幽州就是中原王朝最东北的地方。汉武帝时期,划天下为十三州,设州刺史以行监察之权,其中第一个设置的州刺史就是幽州刺史。
历史中,幽州的势力范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核心区域一直位于现在北京附近。在唐朝时期,幽州就包含今北京、今天津及辽宁部分地区。北京在古代又称燕京,故“燕云十六州”与“幽云十六州”意思所指是一处。
云州所指的是现在的山西大同,在当时是“燕云十六州”后九州的中心所在地。虽然近代名声不显,但是在古代,大同有一大特色–出美女。
在古代,无论是野史小说,还是正史,大同美女都是屡见不鲜。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鹿鼎记》中就有如是记载:“韦小宝仗着自己丰富的妓院生活经验,成功冒充六家妓院的大老板,那老鸨一听,原来是六院联号的大老板到了,他这生意可做得不小,笑问:“小少爷喜欢怎样的姑娘陪着谈心?”
韦小宝道:“谅你们这等小地方,也没苏州姑娘。有没有大同府的?”
苏州这个地方出美女世人熟知,但是大同出现在此处,所谓何事呢?显然,在金庸老先生眼中,大同的确是一个出美女的地方。
同时,据《五杂俎》中载:“九边如大同,其繁华富庶不下江南,而妇女之美丽,什物之精好,皆边塞之所无有。市款既久,未经兵火故也。谚称:蓟镇城墙、宣府教场、大同婆娘为三绝。”虽是小说,但是对大同女子的褒奖是非常高的。而民间流传的“游龙戏凤”的佳话也正是发生在大同。
而在正史中,关于山西大同美女的描述,也有相关记载。据《史记》载,在大同这个地区,诞生的皇后有25人,皇妃有9人,说是“皇后之乡”恐一点也不为过。而之所以产生如此现象,可能是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所致。
在《中国史纲要》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将首都由大同迁到洛阳,在迁都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是建都,而是大臣们排斥迁都。虽然最后迫于压力成功迁都,但是到洛阳不久,就有大臣上奏魏孝文帝,请求”夏回冬去”。最后获得魏孝文帝批准,天热时回大同,天凉时去洛阳。同时,还恩准宫女配给浑源县和应县的边防将士。以至于出现了后来的:““路过浑源州,回家把妻休”,这是浑源县志所记载的情形。路过一次,就被当地的美女的美貌折服,甚至不惜回家休妻。
具体其他十四州的区域,对比于今天而言如下:
顺州为今北京顺义
儒州为今北京延庆
檀州为今北京密云
蓟州为今天津蓟县
涿州为河北涿州,名称未变
瀛州为今河北河间
莫州为今河北任丘北
新州为今河北涿鹿
妫州为今河北怀来
武州为今河北宣化
蔚州为今河北蔚县
应州为今山西应县
寰州为今山西朔州东
朔州为今山西朔州
图示如下:
关于北宋为何一直想要收复这个地方?大概的原因有几点。
1、与中国古代对于统一的认知有关。
在古代,古人对于国家是否统一的标准,是当时建立的政权,是否恢复到前一个朝代的疆域。我们反观宋朝的疆域,与唐朝相比,要小很多。但是在当时,宋朝人对于统一的观念,受到“中原天下观”的影响,仅仅认为“燕云十六州”是未统一的区域,而对于如大理等区域,选择性的默认为非固有疆域。其他疆域的百姓,在当时的观念中,认为都是蛮夷所在。同时,赵匡胤就曾言:“大渡河以南非我所有”,这就是明言,宋朝对于国家统一的观念所在,并不是旨在恢复唐朝的疆域,而是恢复以汉人为主要的聚集地的区域。所以,燕云十六州游离在北宋政权之外,是不能被接受的,这是既定的“政治目标”,收复“燕云十六州”,才算是完成国家统一。
用现在的眼光看,北宋就算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当然不能算是完成了国家统一,但是当时的人都认为统一了,就不存在分裂。而大部分人认为“燕云十六州”是北宋未尽之事业,所以,想要收复是大部人的意愿。
2、战略位置重要–悬在北宋头顶的利剑
“燕云十六州”基本上称环形分布在华北平原边部,在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阵地。比如我们熟知的长城,其中东段部分就分布在燕山之上。相对于抵抗北方游牧部族的骑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跨过此地,中原面临的将是无险可守,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上,北方骑兵可以完虐中原的步兵。用现代话讲,这是“降维打击。”
在唐朝时期,唐朝在此处设立幽州节度使,目的便是依靠此地的地势,防御契丹人。正是依托这里进可攻退可守的地形,大唐时期北方的边患,几乎不用投入过多的兵力,而反观宋朝则不然。宋朝自建国之后,和辽国的战争反复拉锯了很久,但是也存在一定时间的和平。比如在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宋辽之间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但是就是在这种和平年代,常驻在河北的驻军,依旧保持在二三十万人。而如果是战乱时期呢?这个数字会是多少呢?在唐朝时期,拥有几万人驻守在此处就可以防御,而宋朝失去后,投入的兵力可能是唐朝的数倍以上。这就是“燕云十六州”的地位。
所以,宋朝自建国开始,就迫切地希望拿下此地。但是屡战屡败,最后无奈之下,只能玩起了“鸵鸟心态”,我不要了。就地修塘泊工事跟辽国对峙,讲究你进我退,你退我修。结果就是,每次辽兵过来,宋兵就缩到大都市中与你耗。想打下秋风可以,想要攻城略地不行,毕竟想要攻破一座城太难了。虽然辽国占据上风,最后还是被迫坐下来谈,宋朝交点保护费,就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了。
总之,宋朝的军事能力,的确是太菜了。和周边谁打,几乎都没有占据过太多的主动权。被西夏骚扰,最后也是靠雄厚的经济,硬抗西夏,和辽国打就不要说了,直到辽国灭亡了,才勉强收回“燕云十六州”,而转眼之间,就被金兵完虐,不光帝王被俘,国家疆土还丢失近半,靠着长江天险,才勉强苟存。
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就断定,宋朝没有雄心。只不过是纵观整个宋朝,开疆拓土的第一步没有完成罢了。这就是夺回“燕云十六州”。如果迈出这一步,也许宋朝就不是我们看到的情景了。
第一、拿下“燕云十六州”,宋朝在北方驻守的军队,就可以大幅度地缩减,这是一笔非常庞大的开支。同时,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战马资源。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占据此地后,就掌控了主动权。我们就拿明清交际时期,明朝后期都成那个样子了,清军想入关门都没有。而谈论进攻,那就要说朱棣,六次北伐所依托的也正是此地。
第二、守住此地,依托宋朝的经济,就可以向西、向南拓展。彼时,西夏还想闹,那就只有一个结果,被灭,而大理恐怕也难逃被灭的下场。待西线与南线均平定之后,再集中主力与辽国决战,鹿死谁手犹未可知,恢复唐朝疆域也未必不可能实现。
对于宋朝而言,国家统一是几代人的梦想,但是最终是梦碎了。在有些观点中,认为国家一统,是一个国家崛起的标志,对于民心及国家整体形态,都存在至关重要的作用。宋朝便折剑于此,空有雄厚的经济,却在崛起的第一步搁浅,留下千古遗憾。
END
幽云十六州,也称燕云十六州,不过这俩说的都是同一片地方,幽州指北京周边,云州指的是山西大同一部,总的来说就是从北京到山西大同一带,为什么北宋一直要收复这个地方呢?
原因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阴山山脉-恒山山脉-燕山山脉,几乎就是一条直线把草原和中原大地分隔开来,而山西大同就在阴山与恒山之间,游牧民族南下必走大同,北京的位置与大同累似,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燕云十六州历来就是中原王朝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有燕云在手,就算一时不敌,还可以退守,但是一旦丢失,就等于把自己的咽喉暴露在敌方的铁蹄之下,草原的游牧民族可以随时随地南下抢掠你的国土,所以北宋一朝都在为收复燕云而努力,但是也只是努力而已,
这个燕云十六州本来一直在中原王朝之手,可是后唐的最大卖国贼石敬瑭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拱手让给了契丹人,从此开始直到大明朝建立,徐达,常遇春带兵北伐,分离了400多年的燕云十六州才回归中原王朝,
原因二,物产与良种的产地
山西之地有大面积的平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关中的粮仓所在,有关中在手,中原王朝就会增加一个赋税大省,另外,河套平原历来就是中原战马良种的产出之地,这个就厉害了,在唐宋时期,军队以骑兵为尊,骑兵速度快,破坏力远远高于步兵,所以,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对抗,如果没有骑兵,那基本上就是输多赢少,所以中原政权历来就把这里看得死死的,轻易不会放弃,
而北宋,赵匡胤开国后,压根就没有针对这里进行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可见其目光短浅,或者根本就不够重视这里,还攒钱想从辽国赎回来这边土地,真不知道如此短视的人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就算你攒够了钱,辽国也同意卖,关键是万一人家收了钱,招兵买马再打回来怎么办,短视的王朝,以北宋为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