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也计划了好几次要感受下绿皮火车慢悠悠地摇晃,这回竟无意间赶上了。检完票进站台,跟电影里的场景一模一样,月台上帮提行李的是列车员而不是动妹,左右两边停靠的都是绿皮火车,我还没无聊到数有几节车厢。黄绿相间的车皮上嵌着四四方方的车窗,每个车窗间隔着均匀的距离,一节车厢并不长。
车轨锈迹斑驳,轨道缝隙里总有新生命钻出头来,是青苔是绿植也是勃勃生命力。站台后面立着破旧不堪的老房子,死灰般的砖墙上攀爬着些许绿色藤蔓,不偏不倚就生长在墙缝里。房子只有四五层楼那么高,像是八九十年代厂工的宿舍。如果想像有人正端着大红花瓷盆从阳台上倒洗脸水,女人在洗衣台旁洗头发,三五成群的小孩子在楼梯间窜上窜下地闹腾,阳台上晾晒的衣服花花绿绿,是不是很有年代感。
老房子,绿腾蔓,站台边的列车,在我的眼睛里变成文字。
上车后和我想象中的有些差距,和老电影里过年回家的场景倒是一般无二,硬邦邦的红皮座椅上挤满了人,过道里摩肩接踵,多数是叔叔阿姨跟团旅行的,整个车厢里闹闹囔囔,更比那些商贩的喇叭刺耳;也有人是专门来乘绿皮火车的,在高铁普及的时代绿皮火车也成了一种情怀,总有人喜欢旧事物它们才会依然存在不是吗?也有人和我一样去看音乐节的。
火车开动了,果然“狂吃狂吃”的声音如雷贯耳。我的座位不是靠窗的位置,想看窗外的风景,就去车厢中间的吸烟区,靠窗站着,看着窗外的风景也想着自己的心事。这样的我在别人眼里大概是个文青,也可能以为我在装逼。
我并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也许我们的心事,总是没有读者。
途径鹅公岩大桥下,从前每天上班坐公交都会从这架桥经过,长虹卧波,雄跨两岸,从车里看桥上的风景,江水潺潺只在远处,从没留意到桥下原来还有火车经过,反而是从火车上看到了这桥的别样风景。在烟雾笼罩里似少女亭亭玉立,也是美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羞涩可人。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我也充当了一回看风景的人。
站久了有些累,想回到座位休息一下,位置却被别人占了,那人还振振有词说大家都不是按照座位号坐的,只要过了站没人坐就会被别人坐,我当然不会计较,像我这样的人,没有触碰底线,即使义愤填膺也不会伸张正义。
铜罐驿站很多人下车,站了一个小时终于坐到了靠窗的位置,车厢还剩少许的人在默默做着自己的事,有声音却不喧嚣嘈杂,听着喜欢的音乐,透过车窗欣赏沿途掠过的风景。窗外的长江跟着列车延伸,江水拍打两岸,裹挟着泥土回溯到江里,染红了长江水。有人告诉我,阴雨天也有别样滋味,我试着欣赏,大概是的,毕竟没有体验过阳光透过车窗洒在脸上的意境。
在回答之前,首先要把真正意义上的绿皮车说清楚,不是看到绿色涂装的列车就是很多人说的记忆中的绿皮车了,事实上现在人们平时看到的所谓绿皮车绝大多数都是以前红色、蓝色、白色的空调车刷绿的而已,因为2014年铁路部门对涂装进行简统化,普速客车全部刷成墨绿色,以体现动车的高档,同时让普通公众还误以为绿皮车还大量存在。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绿皮车是硬卧、硬座没有空调、车窗可以打开的列车,车厢顶部有蘑菇状的通风孔,夏季车厢内有风扇开着。
过去的旅客列车基本上是非空调客车,夏天乘坐的时候都把车窗开着透气,列车进入隧道的时候噪声就很大,如果是进的有点长的隧道,蒸汽机车的烟雾就飘到车厢里面,即便是内燃机车在进入长隧道也有烟雾飘进开着窗的车厢。夏季天气热,如果列车停着就感觉很热,风扇根本不管用。冬季天气冷,人们坐绿皮车又把车窗都关着的。当然后来随着空调客车的普及,非空调客车逐渐淘汰,现在只有一些短途慢车和个别春运临客还会使用那种非空调客车,因为票价低廉,还是很受中低收入者的喜爱,尤其是边远地区。
但是坐长途火车还是空调车安逸,虽然票价比过去非空调客车贵,但是隔音效果好,夏季空调开着也舒适。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3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