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是作者内心世界、思想活动的反应。而摄影艺术作品,更是摄影者通过视觉语言,将自己内心世界和思想与欣赏者沟通的桥梁与媒介。一个摄影者,他是如何观察世界?他观察到什么?思考了什么?想反映出什么样的心声?这些都将通过他的摄影艺术作品表现出来。无疑,对这些深层次问题的回答需要内心世界的思想活动,而内心世界本身就是构筑一个人综合素质、艺术修养、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技而近乎道,艺而近乎道,这是艺术作品的最高追求目标。道就是人生修养的境界,对道的修悟高度反映了人品的高下。人品上的表现对艺术作品的格调影响十分明显。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人品,绝不是排斥特殊的个性和性格。我理解的人品,就是建立在真、善、美基本道德价值和原则以上的综合修养和行为意识。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在真、善、美都做不到的话,很难说这个人的人品就好。
人品不完全是天生的,后天的修养决定着它的涵养和发展,所以在人品上每个人也不是消极被动的,而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提高人品,这一点正好和艺术作品不断完善走向高峰的追求正好一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品高作品高,人品卑作品卑。一个人品卑劣的人,其在艺术作品,包括摄影艺术作品的表现,只能流于技术层面,无法上升到思想、价值观这些摄影艺术作品更高的,也是更重要的表现层面。然而,无论他采用何等的花里胡哨的技术,故意制造出一个表面光鲜的摄影作品,也许一时一地可以蒙骗一小部分人,但最终还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经不起越来越多审视者的追问。反过来看,我们经常在欣赏一些经典的或者获得大奖的摄影艺术作品时,我们经常会发现这些作品没有过多的故作玄虚的技术,往往是他们强烈的思想表现力给我们以深深的震撼和共鸣。
日出和日落是摄影者最爱的时光。春节期间,喜爱摄影的原创作者成电老杨同志在初二午去北湖游玩,于是有了“天府视界”头条号的原创摄影作品《春游北湖公园 成都打卡地》,获得了8700多的阅读量;同样喜爱摄影的琪琪在初三下午3点半造访望江公园,原创摄影系列《姹紫嫣红春来了 望江公园印象1、2》也取得了3000多的阅读量,用他们的话说,“喜欢摄影的人都有一双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美、展现美、凝固美是他们的追求;
有人喜欢“言为心声”,“境由心造”:相同的景物,在不同人的眼中,感受也会因人而异。
笔者不认为摄影作品是人品,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作品直观可见,而人品更偏重精神和道德层面;不过,修养和眼界、经历与阅历、绘画和摄影技术等,当然会对摄影作品的题材选择、艺术表达、写实或抽象手法、意境效果产生影响。要想拍好摄影,除了技术的钻研,还需要更多生活的积淀和艺术修养的养成,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摄影是真实地记录这个过程。你怎么看?
记得早年间大学生华语辩论大赛有一期辩论的题目是“人性本恶”。正反双方辩手引经据典、博引旁证,斗的是难解难分,当真是善恶难辨。回到问题本身,我觉得人性复杂,在不同环境和形势下往往具有多面性,人品和其艺术水准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就比如蔡京,这个人的艺术天赋极高,素有才子之称,在书法、诗词、散文等各个艺术领域均有辉煌表现,他的书法,跻身于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中。但,他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至于人品就不用多说了吧。当然,这个也算是个例了。此外,还有著名的“一万小时理论”,也是一个比较能够说明问题的现代观点。当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浸淫足够多的时间,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如果他智商合格,那么大概率会做出一番成绩。换做是摄影领域相信也是一样的道理。
综上,我个人觉得人品和作品之间应该说没有绝对必然的联系,善恶有时就在一念之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3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