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象很正常,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实,2500年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地在演变,每个历史时期都打上了自己深刻的烙印!如当时的儒家经典相比,早日面目全非了。
尤其是董仲舒,二程,朱熹等号称大儒的人,都是根据当时社会需要,添加或渗透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当然究竟对当时社会发展提供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那就两说了。
如果孔老夫子地下醒来,读读今天专家们解读的《论语》,他也未必能看懂。但是,不论如何还有那么多人追捧他,倒也算是给他的莫大安慰啦。
现代人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很重要,古为今用原则上是对的,关键是用儒家的什么,不用它的什么,为什么用儒家的这部分,为什么不用它的那部分,这需要历史大智慧。
现代人要敬畏先哲先贤,对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传统文化,要秉持一分为二的实事求是态度,避免走两个极端,要么把它捧上天,要么打入地狱,总是那样的话,后人会笑话我们的无知!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有如此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实乃我辈之大幸也!
站在今天的高度,在学习,吸收,消化,提高的基础上,小心谨慎的兢兢业业的把儒家思想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是现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梳理这个话题,在小窃看来,要先看明白儒家思想是《道德经》的一种解释,《道德经》是《易经》的解释。这一系列的解释皆是“阳”,还有“阴”,也就是说还有许多的其他解释,这就是所谓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今天能静下心来看这些书籍的人不多,能看懂其中者,更少。看懂后能形成一个系统,更是寥寥无几。当一个人已经具备这种系统解读模式,就会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认知,即“穷则独善其身”或“达则兼济天下”。能将这两种认知同时运用于自己现实的,“云深不知处”。这是其一。
其二、春秋时末期的儒家思想,被认为是民智开启的源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若人之个体找不回自己的初心,TA的追本溯源就是建立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个底之上,“失之一毫偏之千里”,此必然也。
其三、依王东岳在《物演通论》中“递弱代偿”理论,发展是一个分化的过程,分化的越细,残化度也就越大。今天的国人对文化的知识思维,其绝大多数是建立在历史发展的表层逻辑上,“不了解历史,就会被历史所淹没;不看清历史,就会重蹈历史的覆辙”自认为看懂历史的人多了去。
其四、以结果论英雄的认知,这种信息搜《今儿头条》多了去。
儒学有自己的发生契机
也有自己的发展背景
更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
对亚洲文化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几千年过去了
部分学说的确存在与时代脱节的方面
但这个方面不能吹毛求疵的去苛责
何况真正静心研学追问义理者少
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哗众取宠者多
近现代一度落后于西方
实则只是闭关锁国的农耕文明遭遇了工业文明
一败涂地很正常
但也给了国人一个开眼看世界的机会
也有了迎头赶上的机会
那个黑暗时期很多有识之士也在寻求救亡图存之道
对内不断自省自察
对外如饥似渴的学习汲养
但因为落后
文化的不自信导致很多精英有了全盘否定传统的思潮
必须看到当年精英也有自己的时代局限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声音都是基于拳拳报国之心
如今祖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国人也重新恢复了对传统的文化自信
评价历史事物,需要我们回到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去,否则就容易主观臆断。
东周514年历史,中期以前礼崩乐坏诸侯称霸,谓之春秋。中后期“三家分晋”开始进入战国时代。
春秋末期,孔子出生。在此之前的儒学,源自周公旦的礼乐体系。而孔子正是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儒学,包括融入部分道家思想和法家观点。我们今天应用的儒学,大抵还是那个时期的。我个人认为,对相同的学术体系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要批判,必须要进入历史背景中去寻找证据,不能人云亦云,这是中国文人的一个顽疾。说到底,批判无非是认为儒学对社会自由限制大些而已。但我们完全的自由从来不会存在于人类社会的。西方所谓的高度自由化,已充分的展现出了社会尖锐的混乱状态。人性,是需要被制约的,否则,就会重返野蛮时代。
春秋末年到秦朝政权建立,是奴隶制结束和封建制确立过程。而整个战国时期中的过渡性产物,就是新兴地主阶级,他们对政治和舆论走向的影响是很大的。儒学倡导的“仁”说,不符合他们的利益,被逐渐否定和边缘化是难免的。甚至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使儒学被彻底的压制,包括后期李斯的焚书坑儒,几乎成了儒学灭顶之灾。可是我们终究要以历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事物。
自汉代以来,董仲舒为什么重新倡导儒学,并能够持续两千多年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政治进步提供养分,这更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肯定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4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