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这句话没道理的,都是没明白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家长。
我想,多数家长会认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我们都常常听到这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略显夸张,但其实是很有哲理的。因为从孩子出生时对这个世界的一无所知,到三岁时有一定的行为习惯,七岁时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这个幼儿阶段的秉性习得,都主要是在家庭环境中形成的。古人认为从一个三岁小孩的行为举止就可以依稀看出TA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现代教育思想上来说,一个人现在的行为习惯会影响TA的一生。
现代科学研究也印证了古人的思想,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是唯一在出生后还具有可塑性的器官(特别是在三岁前)。至三岁时,大脑会发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这期间大脑会建立700-1000个神经连接。让幼儿大脑建立这些连接的诱因是什幺呢?答案是语言,来自孩子家庭环境的语言(如果是父母陪伴孩子多,那主要就是父母的语言)。
这就是“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科学依据,也很好地解释了家庭教育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的。
所以,对待孩子的教育不能等,不能等到进了小学去指望老师(早教很有用,不一定非要去早教中心),只要父母能做到“每日三省吾身”,把孩子当作照出自己身上问题的一面镜子,在孩子身上发现的问题,努力从自身去找原因,竭尽全力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就一定能取得满意的结果。当孩子越来越优秀时,身为父母的你我,一定会发现自己也优秀了很多,这就是孩子也是父母老师的缘由。
所以,重视家庭教育,就是要像“孟母三迁”那般,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努力在孩子面前用积极的、正向的言行举止去示范,不要让有缺漏的、不好的行为习惯被孩子模仿了。
重视家庭教育,就至少让自己的身体或灵魂有一个在路上,要么带着孩子行万里路—— 拓宽其眼界、开阔其思维,让孩子变得性格大气、见多识广,最终胸有大格局。要么领着孩子读万卷书——丰富其知识 、陶冶其品格,让孩子变得博学高知、聪慧善良,最终心中有乾坤。
如果有条件、有能力做到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则更好。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未来前途将不可限量。
此外,还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择其善者重点培养,“琴棋书画”总会有一样适合TA吧。给孩子能够陪伴TA一生的自有特质是为人父母应当努力去做的。
最后,要引导孩子爱生活、爱运动,我们这么费心费力地去抓孩子的教育,不就是为了让孩子未来的生活能够美满幸福吗?
首先我们得明白,老师给孩子的教育基本上只有应试教育。
而孩子需要的教育却有很多种,家庭教育、应试教育、社会教育……
其中我认为最重要,对孩子一生影响最大的教育是贯穿孩子一生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靠的是父母而非老师。
“都是同一个老师教的,为什么人家学习好,能学明白,而自己的孩子却不能,难道孩子脑子有问题吗?”很多父母可能都有过这样想法。当然了,这只是一句气话,哪个父母愿意承认自己孩子智商不够用,不过说真的,现在这个社会,人人营养都跟得上,除非是先天的,不然智商能有多大的差距?
不过在此我要替孩子们对这些父母说一句“没错,老师都是同一个老师,可是父母却不是同一个父母呀!”
成功的家庭教育绝对不应该出现低分的孩子。
当孩子做错了一道在你看来十分简单的数学题时候你第一时间是说“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还是你在教了几次还不会之后气急败坏的说“猪都比你聪明”或是一直耐心陪着他找出问题所在?
大多数父母都想的是耐心陪着他去找问题,他们一开始也是这样做的,可是几次过后心态就炸了。所以才有那个辅导自家孩子作业,气出心梗的新闻。
现在我们来说说家庭教育里的另外一种教育——素质教育。
高分低能的现在屡见不鲜,大家也听过不少。
什么高分考上大学后因为不会煮鸡蛋而被学校劝退的、什么季节穿什么衣服都不知道被学校劝退的之类的。这些孩子已经被他们的父母培养成了只会学习而不会任何生活技能的机器了,也就是古人说的:书呆子!
这不能不说不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了。
少年强奸犯很多,究其原因都是父母性教育的缺失。
生活技能、人情世故、性教育这些素质教育,老师能教给学生多少呢?
基本上都得靠父母的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影响孩子一生的很多因素都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有研究表明,从小生活在不好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长大后犯罪率比同龄其它孩子高出70%左右。
合格的父母,你需要是孩子的私人医生、心理医生、生活老师、知心大哥哥/姐姐……
妈咪教,关注我们,跟孩子一起成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4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