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之下的康熙盛世在后期处于吏治腐败,国库空虚,边疆不稳的境地,而康乾盛世关键的桥接雍正正是利用13年时间,已践行改革者的面目,使康熙盛世得以延续。改革就会得罪人,我们先看看雍正的几项经济改革措施:
一、清查亏空
雍正帝深知贪官污吏舞弊、钱粮短缺的严重情形,决心整饬吏治,清查钱粮。即位一个月,就下达了命令。
他首先讲了清理的必要性:
各地亏空钱粮不是受上司勒索,就是自身侵渔,都是非法的。在先,大行皇帝宽仁,未对赃官明正法典,所谓勒限追捕,也不过虚应故事,亏欠依然如故。但由此而造成库藏空虚,一旦地方有事,急需开支,则关系非浅,因此必须清查。
接着说了清理的政策:
地方凡有亏空,限三年之内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从重治罪。
清理令下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动了起来。
在户部查明亏空二百五十万两,雍正帝责令该部历任堂官、司官和部吏赔偿一百五十万,另一百万由户部逐年弥补。
内务府官员李英贵等人,冒支正项钱粮百余万两,雍正帝抄他们的家产来抵偿。
地方上的清查,在雍正元年普遍开展起来,当年被革职查封家产的地方大员很多,其中有湖广布政使张圣弼、湖南按察使张安世、江苏巡抚吴存礼、布政使李世仁、江安粮道王舜。
原山西巡抚苏克济,被人告发贪赃四百五十万两,雍正帝抄没其家产外,责令其家人赵七帮助赔补二十万两。
严厉的清查,经过三年,取得相当效果。中央的清理基本结束,一些省区如直隶、河南、山西等省,弥补了亏空。
有些省份,虽也获得一些效果,但虎头蛇尾,企图草草了结。雍正帝对此极为不满,下令展限三年,务期彻底搞清,否则重治督抚之罪。
二、耗羡归公
雍正帝清理亏欠,赃官赔偿以外,就令官员以羡余来弥补,所以清理财政的同时,必须进行耗羡提解。
康熙末年,有人提出整治滥收火耗和改变它的用途的建议,认为耗羡除允许州县官动用一部分外,其余的归省里,用作公共事务。康熙帝不赞成。他说:
征收火耗原是地方官的私事,若允许他部分归公用,就是中央政府承认此项征收是合法的,他本人将落个实行加派的罪名。
雍正帝同乃父态度不同。雍正元年,山西巡抚诺敏请求将该省各州县耗羡银全部上缴布政司,一部分用作抵补无着落的亏欠,一部分给官员作养廉银。这是全面实行耗羡提解的办法,雍正帝当即批准实行,并在全国推广山西的做法。
耗羡提解的目的之一,是要制止官吏乱征附加税,降低火耗率,以减轻税民负担。
雍正帝对于耗羡率,只许减少,不许增多。他说:如地方官员“于应取之外,稍有加重者,朕必访闻,重治其罪”
耗羡归公后,各地火耗率与实行前发生变化,大多数地区耗羡率降低在正额钱粮的一至二成之间,比原来的高耗羡率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扭转了地方官狂征滥派的严重情况。
耗羡提解以后,雍正规定,它的用途为三大项:
一是给官员的养廉银,二是弥补地方亏空,三是留作地方公用。第二个用项在雍正初年清理财政中业已实行,待清补完毕,这部分银子就改用到其他两项上。
清朝实行低俸禄的制度,致使官员贪赃枉法,滥征火耗银。耗羡归公了,但从中提出一部分,作为他们办公和生活补助费,不再多贪占,以维持其“廉洁”,称为“养廉银”。
在雍正朝,由于清查亏空和实行养廉银制度,官场确实较前清廉。
三、摊丁入地
清朝政府的徭役,无田的穷民不堪负荷,有田有势的又勾结官吏进行规避。
康熙时,就有官员看到贫富差役不均的情形,有人提出改革办法,没有被康熙帝批准。雍正帝即位后,就面临这个棘手问题。
雍正朝摊丁入亩首先提出者是山东巡抚黄炳,他看到人丁逃亡日益严重,于雍正元年六月提出倡议。一个月后,直隶巡抚李维钧发出同样的呼声。
雍正帝认为,“摊丁之议,关系甚重”,准备以后再办,因而始则责备黄炳“冒昧渎陈”[7] ,继而把李维钧奏折交户部讨论。户部同意李维钧的条陈,雍正帝仍不放心,又让九卿詹事科道共议,有人就摊丁提出疑议,因田亩有大小好坏之别,怕摊得不均。
雍正帝遂命李维钧详细规划具体办法,要做到对国课无损,于穷黎有益。李维钧遵命筹划,准备把地亩分为三等,丁银按地亩等级摊入,不至于好坏地负担轻重不均。十一月,雍正帝认为他“筹度极当”,办法完善,就命他于下年开始实行,并命黄炳向直隶学习其具体办法,以便推行。这样,摊丁入粮的大事,经过半年的讨论,就定下来了,在全国次第实施。
四、士民一体当差,纳粮。
雍正元年,河南巩县知县张可标发布告示,令“生员与百姓一体当差”,次年豫抚田文镜把这种办法推广到全省。
严禁绅衿包揽钱粮。
雍正五年(1727),定出惩罚事例:
凡贡监生员包揽钱粮而有拖欠的,不管多少,一律革去功名;拖欠至八十两的,以赃或枉法论处。
严禁绅衿欠粮。制定两条新法令。
一是:雍正六年规定:凡系绅衿拖欠钱粮,地方官要把他同平民欠粮分开,单独汇报,以便照绅衿抗粮例治罪。
二是:雍正八年定例:州县官要把生员应纳钱粮造册送学官,由学官协助督促完纳。严禁绅衿驾词兴讼。河南进士王辙伙同伊伯武生王允彝、武生王甸极等包揽词讼,诈骗钱财,雍正帝革其进士,对他们严行审判。
三是加强对生监的管理。政府规定:每年年底,生监要五人互保没有抗粮包揽等事,生员完粮后,方准应试。严禁生员罢考。政府一系列的政策,触动了绅衿特权,引起他们的不满和反抗,最严重的是,雍正二年,河南封邱罢考,生监声称“征收钱粮应分别儒户、宦户,如何将我等与民一例完粮,一例当差 ,强烈要求维护他们的特权。雍正帝指示地方官对肇事者严行惩处,又派刑部侍郎赴豫审理,将为首者处斩。
五、改土归流。我国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其职务为世袭,仅名义上接受清朝的册封。土司们生杀予夺、骄恣专擅。这种制度妨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雍正即位后,废除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许多土司,改成和全国一致的州县制度。”改土归流”是一场严重的斗争,许多土司武装反抗,雍正坚决派兵平定。在平叛战争中虽然也累及无辜,给少数民族造成伤害,但从长远来说,”改土归流”是进步的措施,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
清理亏空得罪的中央地方前朝重要部门掌权者;火耗归公则是得罪了地方中层官员,摊丁入亩得罪的地主阶级,士绅当差纳粮得罪的是天下读书人,改土归流得罪的边疆少数民族当权者,尤其是士绅当差纳粮是对读书阶层世俗权利的挑战,而读书人掌握者言论这一制胜法宝。至此民间渐渐流传开了雍正的坏话,越传越多,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假话明显假到骗小孩小孩都不信,但全国竟然一直都看不穿这身皇帝新装的原因了。雍正就这样作为一个暴君被流传至今。唉,改革者难有好下场啊!
在中国封建历史的长河中,主张变法的人结局都不太好。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都是如此。要么身死政息,要么骂名滚滚。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强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商鞅被车裂而死。王安石变法使国库充盈,能满足朝廷十年的用度。王安石被免职,郁郁而终。张居正使明朝国力大增,人民富庶。但张居正死后被掘墓鞭尸。
雍正的政治措施相当于变法,只不过他是皇帝,虽不致于因此身死,但挨骂抹黑是必然的。
雍正的主要政治措施:
清查钱粮亏空。大清国库很快得到补充。
实行改土归流。加强边境地区的管理,削弱当地土司地主的权力。
废除贱籍制度。废除奴隶阶层,促进人员的平等地位。
实行摊丁入亩。赋税中按人丁收取的丁银摊派到土地负担中的地银中去。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
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有效的防止朝廷官员们贪污腐败。
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有功名的文人官员们也要向百姓一样缴纳赋税,当差纳粮。扩大朝廷税收来源。
从以上措施可以看出,雍正的政治措施针对的是:官员,地主,士子。
雍正为了政治措施的实施,采取“乱世用重典”的方式强力推行。
雍正在推行政策时,对官员要求极严。如清查钱粮亏空时,凡造成钱粮亏空的官员一律免职,并抄没家产弥补亏空。凡抵制官方命令者一律斩首。现场围观者视为同罪。
雍正的政治措施的强力实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雍正影视形象
雍正十三年,雍正驾崩时,大清国库存银6000万两。雍正的勤奋理政,使“康乾盛世”得以实现,这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顶峰阶段。
雍正的政治措施无疑是成功的。可他损害了官绅士子们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忌恨。
这些人是手握笔杆子,记载历史的人。各种轶事,笔记被他们创造演驿开来。雍正继位之谜,杀兄逼母,雍正之死,血滴子等等流传至今。
雍正的政治措施虽然是为了稳固统治,但有利于民。他大兴文学狱是令人不齿的。雍正应是清朝历史中最杰出的两个皇帝之一。另一个是康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4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