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殷墟的甲骨文算起,历经三千余年,经久不衰。时至今日,为什么热爱书法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呢?
我认为,首要的因素是社会氛围失去了对它的吸引力。
七八十年代,还是我们上学时期,老师要求每天写一篇习字,高年级还要练习大楷字,长此与往,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的文字功底大大提高。
步入社会之后,无论干什么工作,填个人简历,写发言稿,做文案等等,只要看到一手飘亮的钢笔字,必然会得到领导的赏识,倘若去应聘,未见其人,如闻其声,遒劲的笔锋一定会为你如愿以偿锦上添花。如果毛笔字写得好,更是单位不可多得的人才。要知道那时候,毛笔字无处不用:领导莅临写欢迎标语、搞活动墙上写口号、逢年过节写春联、开个大会写条幅……没金钢钻咋敢揽这瓷器活呢?所以那个年代,练就一手好书法,是每一位年轻人所希冀的,因为它有用武之地。
历史跨入了新时代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遍布天涯海角,电脑键盘己成为办公的标配,手机代替了书写,提笔忘字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从大学生毕业投简历到办公室办公,从业务洽谈到合作共赢,从项目立项到开发应用……回想一下哪一个环节能离开电脑?需要形成文字的东西又有几个是钢笔完成?千篇一律的电脑打印。书法,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长此以往,倘有几人还会了解书法简史?又有几人知哓历史上的书法大师们:书圣王羲之、颜体创造者颜真卿、唐代欧阳询、柳公权、草圣张旭、北宋米芾、苏轼、元代赵孟頫等等等等。正是这些先人们创造了中国书法的辉煌史,为我们才留下了瑰丽的墨宝。那么,作为晚辈的我们难道不应该继承这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吗?没有理由不传承下去并发扬广大的。反之,就是忘记历史,是对传统文化的背叛。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每一位年轻人的三观也悄悄的发生着改变。我们不能不承认,时间就是金钱,已深深烙在了他们的心中,金钱不是万能,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学习、教育、医疗、成家立业……哪一个能离开钱?所以他们才会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养家糊口上,还有几人去潜心钻研既没有效益,又劳神费心的书法呢?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参加了工作,看上去眉清目秀,精神抖擞的样子,当需要他亲手写点什么或者签个名时,其字体与人判若二个,活象一具没有骨头的行尸走肉,实在不敢恭惟,甚至有的是教书育人的老师,目睹他们写在黑板上软绵绵的”爬形动物″,怎么会相信能指导学生写好字呢?个别老师还会想,那又怎样?送走一茬又一茬,做生意争大钱的学生有的是,谁还讲究字体?一台笔记本什么都不在话下,有功夫练字还不如课外多辅导几个孩子,争点外快哩。试想,如此价值观、人生观下,又怎样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否极泰来,有幸的是相关部门明察秋亳,及时发现当代教育对书法艺术的每况愈下,若不及时补救,还真有销声匿迹之嫌。最近几年,国家从娃娃抓起,学校开设了书法练字课,让淡化的书法教程重回讲堂。如果你留心,就会发现学生们的书包里每天装着”写字”……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书法又会在下一代人身上大放异彩!
书法失去了实用性。在古代,重文轻技,受到重视的能有成就的多数是文人,就是现代的文科生。一个社会需要多少文科生,每年的招生比例即可看出来。科技进步了,决定了生产力发展。自然有能力的一大批人就搞起了理工。而由于硬笔的应用,毛笔就被淘汰了,现代文科人也很少动毛笔了,随着数字技术发展,毛笔字可能被彻底淘汰了。现代年轻人学毛笔字,得有个前提,一是家里有银子,几代人都花不完。二是爱好,确实爱好毛笔字。三是有毅力,能坚持一辈子。四是有悟性,能悟大道。五是精通中国传统文化,没文化写一辈子也是白搭。六是有巧遇,能遇到一个明师,明师难求更难遇,比大熊猫还少。写毛笔字的人很多,混世的也不少。但明师很少,能到书法层次的,中国有没有几十个?甚至个位数。年轻人不学书法是正确的,学书法用一辈子劲未必成功,用学书法的劲干任何行业都可取得成绩或成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5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