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80、9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期,为什么感觉现在香港电影越来越衰落?
香港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始终都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80、90年代是香港电影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2000年后,香港电影开始以合拍的形式进军内地,不少优质影片席卷而来,但近几年,香港电影数量越来越少,很多人都认为是衰落了,这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
八九十年香港电影属于辉煌时期,比较有名的几部片子,警匪片《无间道》《英雄本色》《古惑仔》系列等;古装片《倩女幽魂》《大话西游》系列:王家卫的几部经典之作《春光乍泄》《阿飞正传》《花样年华》等;周星驰的经典无厘头系列《喜剧之王》等。
这个时期也成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例如梁朝伟、王祖贤、林青霞、张曼玉、刘德华、周星驰等。导演像王家卫、吴宇森、徐克等。这个时期虽然很多片子受到一些限制没能及时流传到内地,但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作品被观众们熟知,也成为了不少人心中的经典之作。
2000年后,香港电影开始以合拍的形式进入内地
2000年后,随着时代的变迁,香港电影进入内地,并且开创了一种合拍的形式,不少演员和导演也开始来内地拍戏,同时许多优秀的电影开始在内地上映。2007-2017年是香港电影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质影片。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成为票房冠军;陈可辛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亲爱的》;林超贤的爱国主义题材影片《湄公河行动》等都非常不错。
近几年拍片量少,但不等于是没落
近几年香港电影数量确实不多,2019年春节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上映,收获还算可观,但是褒贬不一,毕竟星爷本人已经不再出境。今年暑期档的三部电影《扫毒2》《使徒行者》《沉默的证人》都不是很理想。
香港电影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方面的原因在于,现在国内电影市场越来越丰富,一些优质的国外影片也纷纷涌入内地;另一方面在于,近几年香港电影数量确实不如以前,再加上宣传等方面的原因,很少被关注。因此,香港电影可能只是处于一个调整时期,而不是衰落。
大部分人对电影的认知都来源于香港电影。大陆电影优秀作品贫乏,国外电影根本无法接触。而香港电影的高产得益于香港经济阶段性的爆发,大陆刚改革开放,互联网尚未流行,盗版影碟成为大部分人唯一的观影渠道。自然而然香港电影成为我们了解外面的最近媒介。文化知识贫乏,港式幽默让人捧腹。动作电影的豪情,爱情电影的浪漫,这些都是我们从未了解过的。正如为何初恋让人更刻骨铭心,人都有一种习惯,先入为主。港式电影引导了我们的欣赏习惯。
然而为何今年香港电影愈发不济呢?首先制作成本的提升,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从演员到后期制作相对目前而言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成本必然影响盈利方式,香港老电影的收入人群主要是香港本地人群,大陆的观影主要从盗版影碟等渠道,不能为香港电影提供经济支撑。随着互联网发展,香港人口基数太少,能为影片提供观影收入变得更少。造成了港片靠大陆票房支撑,入乡随俗,影片内容更倾向取悦内地人审美。可以说现在的香港电影不能再称之为香港电影,没有了他本身的特色。低俗,浮夸,仅仅靠消费观众对老香港电影的情怀来产生利益。以前香港电影拍给香港人看,有地方特色,有自己的独特文化魅力。而如今为生存强行融入大陆,偏偏又未得精髓,一昧浮夸恶俗。举例,一年一度的澳门风云,一年一度的提醒我们这个就是目前的香港电影。完全靠消费演员消费老电影IP变现。这个行为是可耻的,偏偏大部分人愿意一次次的去走进影院希望经典再现,然后一次次的失望吐槽。
港片没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优秀演员的流失。八九十年代,大量优秀电影人才涌入香港。李连杰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期间他塑造了黄飞鸿,方世玉等一系列经典角色。而如今只要稍微有一点点名气的艺人全部奔着大陆来发展。上个大综艺节目,拍各种烂剧,疯狂敛财走人。消费自己也消费自己的观众。如今香港演艺界只剩下那些坚守自己的老艺人。没有好的演员没有好的制作团队,拍不出好的作品。恶性循环造成了港片的辉煌成为历史。反观如今大陆电影娱乐圈,小鲜肉横行,各种炒作各种圈钱,终究一样会走向没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5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