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传统文化,需清楚,其不仅仅是古代典籍,它的内容内涵极其丰富极其深厚的。可能有人不喜欢,有人热衷,而看不懂仅仅是一个方面吧。下面谈谈本文观点,仅供参考。
第一、的确存在着阅读困难。绝大多数的古典文化典籍,是用古代书面语言记录下来的,由于时代久远,许多书面语言,与当代的书面语言,在语音语义遣词造句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时代差距。不经专业训练,很难读懂古典书籍,甚至经过专业训练,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教授等专业人才,不是长期浸淫其中,读起来也有许多拦路虎。如《尚书》《易经》等,没有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广博的历史知识等作铺垫,想读懂是很困难的。
第二、缺乏传统文化的环境。首先是大环境影响。现在的大环境是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文化,东西方文化融合,世界文化交流等是大环境是主流。客观的,理性的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属于非主流,有些人不热衷,不喜欢实属常情常态。其次环境的小众化。热衷于传统文化者,大都是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学习等专业人群,如教师、教授、学者、专家,以及喜欢传统文化等人群,相对而言,这些人毕竟属于小众。如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建筑、音乐、舞蹈等等。
第三、社会发展同时也有个案。社会在进步,历史在发展,每一个“现代”社会都有现代文化,现代艺术,现代修养等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极其深厚,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的门类及其繁多,热衷于传统文化,并研究传统文化者,比较而言虽然少。但是,有一个传统文化现象,却是鹤立鸡群,与众不同,即收藏。俗话说盛世收藏,当代几乎所有的人都对收藏这个传统文化喜欢热衷。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两个字——利益。人的天性,追逐利益。而收藏这个传统文化起兴于当代,而且几乎达到了人人都喜欢热衷她,就是因为其能给人们带来利益。当然,这是个案。
第四、当代有些人缺乏兴趣。一是缺乏传统文化耐心。如中国书画的传统装裱手工艺,是一门具有典型传统文化意义的手工操作的小众的传统文化技术。现代书画装裱全部用机器装裱,而非手工装裱。尤其从托芯、裱被等都用化学浆糊而非传统浆糊等。就是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耐心。据说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是手工装裱,当然,出土文物接裱等也是手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等。二是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如建筑里面的木工卯榫结构勾心斗角等这个传统文化快绝种了。三是如京剧哼哼呀呀的没完没了,绕来绕去,与当代快节奏短平快及其浮躁的社会价值取向格格不入。等等。
请。我已多次收到过的邀答,但未果,今日首次。因为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的好也无人理睬,答的不合口味,反遭不理解,甚至喷嚏。
? 应该说,传统文化是以精华优秀为主(如精华国学等)的;也存在着糟粕污垢(如科举八股文等)。
今日所谈有些现代人不喜欢、不热衷传统文化的现象,是指对精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①有国际文化渗透的大环境原因;②有国内意识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③有个人喜好以及实用偏见的原因;④有文化教育失利的原因,等等。
? 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族教育的问题。一个民族或国家,对自已的传统文化没有足够的认识和自信心,没有理解″百年树人”的长远志向和目标。相反被一时的潮流冲昏了头脑,极力地去追求那潮头、那域外的新鲜玩艺儿.…
? 台湾、香港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没有人去提倡、引导、实施中华传统文化,后代又怎么能懂″爱我中华″、″上善若水″、″和谐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
?对于传统文化不是看不懂,是不学怎么能懂?不懂又何谈热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5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