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诗歌》
前言:
诗歌虽然从时代花园里渐渐枯萎,但是落花落叶却从无法企及的高处洒满人间,让人人都能从一花一叶中与诗意相逢。
诗歌从文坛跌落,从创作的方向转头,成为普及教育里的箴言。谁也无法从诗歌出发,然后在梦想的渡口抵达。
(一)提高审美情操,审心思维。
①去美存真,语简见深
②淡化肤浅,浓厚心境
③观物取象,观诗臻道。
忽看一个“审美”词汇,仿佛都会陷入表面美的泥沼。明星美不如天上星月美,皮肤美不如慧眼如炬美,流行美不如时代责任美。
我也是表面文章,算不得道精神髓。
这些都是针对一个话题,倘若我们像聊天一样总是跳跃,也很难说完想说的道理。道理也不重要,理论也是微不足道。
其实诗歌可以有跳跃思维,审美也跳跃了,审心也跳跃了。你的审美从虚无中跳到了古代诗词中,你沉浸一会发现了方方正正的世界,你仿佛住在空中阁楼,诺亚方舟。但是那里没有人烟,只有枯骨,所以把你吓跑了。你不能因为你的意境高,就可以复活一个时代。
你感觉这个世界枯燥的,又跳到现代诗歌的小溪中,你感觉自己是条自由的鱼,但是撒网的恶魔把你捞起来,憎恨使你一跃而起,跳到另一条大河中。你不能因为你审美情趣高,就把洒网者看成善类。
污水太多了,你有窒息的感觉,终于被浪花淘进小说剧本的大海。海市蜃楼一般的影像,让人五内俱迷,颠倒梦想。审美有何用,救不了自己;审心是大道,不管风高浪急,五色迷离,你始终坚定自己,岿然不动。这样的经历后,才有诗歌的康庄大道。
把握时代,看清本质
把握自己,坚定立场。
审心审情,独树一帜。
(二)久浸方润,重根求源
久浸诗歌之露雨,成厚积薄发之大势。
根在原著非译著,根在大千世界。
提高广度,看尽世事沧桑,发时代之感。
提高深度,可一叶知秋。一词百用,而生百情,情景不同。千词一用,能归一题,同化千景。
《周易》的“观物取象”既是方法也是意境,可以提倡博采易经,触类旁通。现象绝非表象——走的进入世界的内涵,才出的来脱俗的自己。
《周易.系辞》中有一段经典名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易经》中“观物取象”思想的集中表现。
以神明之德,照耀自己,把握自己人性的光辉,诗词才能走向人生的巅峰。神明之德才是根,俯仰天地才是法,俯首可谦虚聆听,仰首能昂扬向上。
易象本身就是“观物取象”的产物。“观物取象”首先是视觉之“观”,“仰观于天”和“俯观于地”都是切实的视觉方式。但这个“观”又不是一般的物象观察,而是通过观象对事物的深层蕴含作符号化的彰显。
《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三)以佛性禅心把握诗歌动脉
佛性提高悟性,照见本我皆空,空则以诗填实;照见真我不空,不空则与诗歌相映。
有佛眼,格律不是律,平仄非平仄。
有悟性,诗歌能升华,诗性可传神。
有本质,质朴无华,佛理相通。
观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即以“正智”,照见诸法。“止”是止息妄念;“观”是洞观般若相。
“止”和“观”在佛教修行中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著名佛教研究学者方立天先生释“观”说:“众生主体以佛教智慧观察世界,观照真理,主体心灵直接契入所观的对象,并与之冥合为一,而无主客能所之别,谓之观;或主体观照本心,反省本心,体认本心,也称为观。观是佛教智慧的观照作用,是一种冥想,也即直观,直觉。” “照”在佛教中典籍中所见颇多,其义与“观”相近,然更近于“本质直观”。方立天先生释之云:“与观紧密相连的是照。照即照鉴,照相馆见。印度佛教说,佛、菩萨具有洞见众生和万物的大用。中国佛教则把最高真理、终极本体‘真如’和主体的心联系起来,说真如也有观照万物的妙用。真如本体是空寂的,由此中国佛教又把照与寂连用,从而有寂照和照寂之说。寂,寂静,反映真如本体的空寂状态。寂照,即寂体(真如本体)的观照作用。”
《终南别业》
唐代: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是诗佛的诗,自带佛性,可以借鉴他的风格,以及方法。现代诗歌也是一样,应该从传统中走出来,带着古代意味,藏进现代诗歌。
诗歌是创作,也是创新,写诗歌不是唱歌,唱歌的,可以反复唱同一首歌,写诗歌不能重复。即使写同一个景物,写同一种心情,你也要写出个性。历史上许多诗人都写过月亮,李白的月亮不同于杜甫的月亮。写春天的诗,不计其数,各人有各人的春愁。
诗歌是个人的,不同的人对同一轮落日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境遇,都会让你对落日有不同的描摹。诗歌就是要表达独创,而不是人云亦云。有人觉得落日辉煌,有人觉得衰败,有人觉得温暖,有人觉得无奈。
表现形式是诗的根本,不论是律诗还是自由体,诗都不能是分行的散文。诗意是区别其它文体的灵魂。诗更靠近音乐,唤起情绪更直接。要找到更锐利的字眼,找到更具杀伤力的比喻。营造更陌生的情景,来吸引注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5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