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回答一下。
第一,蜀汉据有地形之险
李白曾经说:“蜀道难,难以上青天。”蜀国据有川蜀及汉中,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在三国史上,魏国对蜀汉发动的多次进攻,均受阻于险要地形而失利。
在诸葛亮生前,魏国便曾发动对蜀国的大举进攻。当时魏国的计划如下:司马懿由西城(陕西安康)进击;曹真由斜谷道进军;其他将领分别从子午谷、武威方向出击。其中曹真的部队为主攻,曹真在通过子午子谷时,就吃尽苦头,由于地险难行加天降大雨,部队每日行进不到5公里。这次进攻雷声大,雨点小,由于受阻于地形,最后被迫放弃。
诸葛亮死后,魏国于公元244年再度发动伐蜀之战,曹爽/夏侯玄突进到兴势时,蜀军早据险而守,魏军无法前进。魏国的后勤补给由于路途遥远加上道路艰险难行,沿途运输的牛马大量死亡,即便如此,粮食还是供应不上。司马懿写信给曹爽,认为兴势的地形极为险峻,如果不撤军将全军覆没。最后,曹爽无功而返。
由此可见,蜀汉以得以坚守的第一大原因,就是得益于地形之险。
第二,诸葛亮之后,蜀国的政治较清明
蜀汉能得以长期存在的第二个原因,是蜀国的政治比较清明。
诸葛亮死前,指定蒋琬/费祎为继承者。蒋琬/费祎虽然没有诸葛亮的才气,但两人兢兢业业,守成还是可以的。蜀国的政治制度与魏/吴有很大不同,执政大臣没有搞世袭制,而是推行的是任人唯贤的制度。诸葛亮没有把大权交给自己的儿子,同样,蒋琬、费祎也没有。因此,蜀国的内政是比较清明的,国家虽然比较弱小,但精诚团结,国泰民安。
到姜维执政时,虽然频频北伐,但是他品行是比较好的,“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
直到魏国发动灭蜀之战前,魏国上下多数人仍认为蜀国不可伐,其中一点主要原因,就是认为蜀国内部稳定,没有爆发过政变或叛乱,无机可乘。值得注意的是,后来平蜀名将邓艾,就是坚决反对伐蜀的。
第三,魏国内部权力斗争此起彼伏,制约其发动伐蜀之战
前面两点说的是蜀国之优势,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魏国的国情。在诸葛亮死后,魏国固然去了一个心腹之患,但其内部权力斗争却越演越烈。先是曹爽与司马懿之争,最终司马懿发动政变,铲除曹爽。从司马懿到司马师,再到司马昭,魏国连续爆发三次淮南兵变,分别是王凌之乱、毋丘俭之乱与诸葛诞之乱,这三次兵变,规模一次比一次大。特别是诸葛诞之乱,拥兵15万,外加东吴的援兵,司马昭动了26万政府军,才把叛乱镇压下去。
可以说,从司马氏掌权以来,魏国内乱不断,自顾不睱,哪里有空去发动对蜀国的进攻呢?这也是蜀国以得长期存活的重要原因。
第四,东吴对魏国军事力量的牵制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要考虑,就是东吴对魏国军事力量的牵制,是魏国不能全力伐蜀的原因之一。
诸葛亮在外交上的最大成就,就是重新与东吴缔结同盟,共同对付魏国。蜀/吴同盟关系非常密切,一直到蜀国灭亡为止,不曾出现太大的波动。这一外交方针,不仅使蜀国没有来自东方入侵的危险,同时也牵制魏国对蜀国的军事打击。
比如说,魏明帝去世后,东吴便发动四路北伐;公元243年,吴将诸葛恪袭击六安,迫使司马懿亲自率兵南下增援。孙权去世后,魏国大举出击伐吴,在东兴之战中,诸葛恪大败魏国,杀敌数万,赢得一场辉煌的胜利。不久后,诸葛恪率20万大军,大举进攻魏国,尽管这次北伐以失利而告终,但仍大大牵制魏之军事力量。
在魏国历次兵变中,东吴都扮演一个重要角色,积极招降纳叛。起兵叛乱的文钦/文鸯父子投降东吴,诸葛诞叛乱后,第一时间向东吴求援。如果没有东吴的积极援助,魏国内乱的规模不会那么大。因此,东吴的存在,对蜀国来说是个福音。其实在打击魏国一事上,东吴比蜀国要积极,这无形中也减轻了蜀国的军事压力。
一个国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逝去而被颠覆的。诸葛亮一代贤相计谋过人,在诸葛亮临死之前已经安排好了辅佐刘禅的人选。蒋琬 菲诗是诸葛亮临终之前给刘禅选好的贤臣,而两人也不辱使命对蜀中居民实行减轻杂稅,这使得蜀国国力有所缓解。刘禅在诸葛亮死的前几年也是听从诸葛亮的临终遗言“亲贤臣,远小人”这也使得蜀国能够平稳的度过几年。
诸葛亮北伐失败后,回到蜀国却发现南中有叛乱的趋势,所以派人平定了南中,这使得蜀国有了稳定的后方。三国时期蜀国被称为“天府之国”,蜀中气候适宜一年两熟粮食产量丰富。另外“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并不是夸张说法,在那个时期位于盆地丘陵地带的蜀国交通状况可想而知。
政治上有强有力的贤臣,有稳定的后方,有充足的粮草还有蜀道天险种种因素都可保蜀国几十年不灭。
外部原因,当时吴国利用水军的优势,不断向魏国发动攻击。孙权在位期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北伐,每次动用的兵力不下十万人,这在当时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了。由于吴国攻势凶猛,魏国军队又不善于水战,所以只能被动防守。尽管吴国的进攻屡次被打退,但吴国每次进攻都会掠夺大量的百姓和钱财,给魏国造成巨大的损失。魏国虽然非常恼火但又非常无奈。为了改变这种被动挨打得局面,魏国主动后撤,把长江以北的百姓全部向北方迁徙,在两国之间建立了一条缓冲带。由于北方地势平坦,非常利于魏国的骑兵作战,缓冲带又没什么可以抢的,所以双方在江淮一带进行了长期的拉锯战。
魏国和吴国的拉锯战中都无暇顾及蜀国,这使得蜀国有喘息的机会,即使一代贤相诸葛亮病死也能坚持几十年的原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5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