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分封异姓王并不多见,真正值得说一说的也就是刘邦统一之后封了韩信等几个异姓王,但那不久就被刘邦挨个收拾一通,又整了个“非刘姓称王者,天下共击之!”
所以我们看,再往后的历朝历代中,不能说没有异姓王,但已经相对少见了,当然诸如三国、南北朝和五胡乱华这种混乱时期不算哈……
唐朝初年,战乱刚平,也模仿刘邦,封了一堆异姓王,比如杜伏威、罗艺等,第二次封王高潮则是安史之乱,郭子仪、不固怀恩……到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那就是更不用说了。
宋朝,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思路在,王爵发的就很保守,前期很喜欢追封,这玩意儿就太虚了。值得一提的是童贯,以联金灭辽、收复幽云十六州之功封了郡王,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太监王……
元朝(包括辽夏金)就不用说了……
明朝开始,异姓王基本上绝迹了。徐达常遇春汤和冯胜沐英的王爵都是死后追封……反倒是朱元璋封了一堆自己的儿子做王,结果就被儿子燕王夺了自家孙子的皇位……至于说到晚明,也就是南明小朝廷跟不要钱似的滥发王爵,比如郑成功、孙可望、李定国都先后封王,这个就是不负责任滴收买人心了,说明不了什么……
清朝初年,除了满洲八旗的旗主,以及皇太极弄了一堆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但这些都还是集中在努尔哈赤家族内,另外作为满洲同盟军的蒙古王公,也不能算是正儿八经被清朝封的王……
当然也有异姓王,最典型的莫过于三藩四王,也就是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外加上孔有德,但这几个家伙都没落得好下场……
实际上,在清朝时,封爵能等到个可以荫及子孙的子爵、男爵,已经很了不得了,比如说洪承筹,最后退休时,只是搞了个三等阿达番(轻车都尉)世职,准其世袭四世。金庸小说中,韦小宝屡建大功,最后也只混了个三等公了事……再看晚清,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平定太平天国、收复新疆这样的功劳,也不过混个一等毅勇侯、二等恪靖侯、一等肃毅侯……连个公爵都没混上,更不用说封王了……
所以再说清朝统治者为啥不分封诸王,首先是没必要,封了也没啥用,吴三桂这该反还是反;其次呢,清朝的皇帝们还算是比较能生的,所以封王这事儿,自家内部的名额都不够用的,比如什么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等……再次,清朝毕竟是异族,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的心态大家都有,从一开始,满清对于汉人的防范心理就是显而易见……除了初期的三藩,有清一朝汉人爵位都不高,张廷玉,年羹尧岳钟琪,能混个公侯就开心的不得了了……
就算是满人,如果不是皇族爱新觉罗氏,也蛮难,比如傅恒,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一代名臣,也不过是封了个公爵(当然他是两度封公,也是很牛逼了),死了很久后才因为他儿子的功劳又赠了个郡王衔……(这个有p用),他儿子福康安也是牛人,乾隆皇帝赏了个贝子,他是第一个宗室之外,活着被封为如此显爵的人。
清朝在入关后,在全国各地比较重要的一些地点,派出了大量的八旗部队进行驻防,是为驻防八旗。但是,清朝没有像明朝一样,将皇室成员分封到各地进行镇守。即使封了亲王,大多数并不统兵,也不治民,那么清朝为什么不分封诸王呢?
清朝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明朝到了中后期之所以会出现严重的财政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明朝前期的分封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明朝立国之初,优待皇室宗室成员,许多亲王被派出地方进行镇守,而地方上的一切权力都归该王所有,并由其子孙进行世袭。到了明朝中后期,这些通过分封制获得利益的明朝宗室成员达到了数十万人,他们一方面不向中央政府纳税,另一方面,却要蚕食大量的政府的税收,加之明王朝的商业税很低,因而,明朝中后期财政极度困难,最后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成为导致明朝灭亡的导火索之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6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