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宦官专权,从本质上讲是无法威胁到皇权的。这一点同汉、唐时代的宦官专权,还是有所区别的。为什么这样讲,有以下三个理由。
一、明朝的宦官专权,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是皇帝有意放纵的结果。
汉代(东汉)是一个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掌政权的朝代,由于皇帝的纵容导致了宦官势力,最终膨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致于最后酿成十常侍之乱,东汉王朝也因此而一厥不振。
唐代则在其后期,将中央禁卫军都交到了宦官之手。导致了最终皇帝被架空,皇权大受削弱的后果。甚至有几位皇帝都被宦官随意弑、废。
明朝则与之不同,明朝皇帝始终没有放松对军权、政权的掌握。他们对那些专权的宦官,釆取的是利用手法。利用宦官去干一些皇帝不愿干、不能干、不肯干的事。
而这都是些什么事呢?大多是皇帝与朝臣集团斗争的事!皇帝为了压制朝臣们对皇权那唯我独尊的挑战,而不得不釆取利用宦官对朝臣们进行打压的手段。
因此在有明一代,就算宦官的势力再大、能力再强,也不过是可资皇帝利用的工具罢了!既然只是工具,那么作为主人的皇帝,自然就可以对他们任意更换、生杀予夺了!
二、明朝皇帝根基未倒,最终裁决权仍在皇帝之手。
明朝在长达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建立起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统治秩序与制度,使得皇帝始终是这一秩序难以绕过的中心。
明朝外有分封于各地的藩王,让他们行使屏卫皇帝的权力——虽然在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后,藩王的权力受到了制约与削弱,但是在地方上他们依然还是一支不可低估的有能量的势力。
明朝皇帝设有锦衣卫,他们作为皇帝的亲军,拥有捍卫皇帝的权力。所以尽管明朝皇帝利用宦官,但也并非是无限信任,锦衣卫仍然可以对宦官势力形成某种制约。
明朝的朝臣是忠诚于皇帝的,所以尽管有些臣子加入了″阉党”,但那也是为了谋求荣华富贵,而不是反对皇帝。在明朝晚期的历史上,朝庭中朋党林立,几乎没有谁可以置身世外。因此阉党尽管能够呼风唤雨,但是却始终无法摆脱、凌架于皇权!
明武宗时代的刘谨,在得势时是多么地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天启年间的魏忠贤,在其得势时党羽遍天下、心腹满朝堂。可最终还不是皇帝略施手段,就将他们铲除了吗?这就说明了明朝皇帝是善于利用宦官,而又善于控制他们的——宦官可以在皇帝的默许下飞扬跋扈,但决不能危及皇权,否则就得被“咔嚓”掉!
所以整个明朝大政的最终裁决权,始终是掌握在皇帝之手的!就连最终自缢而亡的崇祯皇帝,也是在北京城被攻破、大明的统治秩序崩溃以后,才丧失了最终裁决权的——当然了,由于崇祯皇帝勤政,在他执政的时代里,也没有哪个宦官能专权。
三、明朝的宦官与朝臣彼此牵制,是皇帝在居中制?。
明朝皇帝在吸取了前面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之后,真正的做到了“以史为鉴知得失”,他们当然深知,汉唐两朝因为宦官专权,而导致皇权旁落的历史教训!
因此明朝皇帝们将制衡之术,玩得炉火纯青。且看那有名的信用宦官的皇帝,比如明武宗朱厚照,他对刘谨也是既用又防的,而且在明朝的朝堂之上,始终有一批大臣不买刘谨的帐。这是什么原因?还不是因为皇帝为了制衡宦官,而有意为之的!明武宗是这样,其他皇帝也差不多。
没有皇帝的旨意,任凭宦官的权力再大,也无法自行其事。因此也可以说宦官所整的人、害的人、打击的人,都是皇帝想整、想打击,而又不方便直接出手打击的人,宦官只不过是皇帝利用的工具罢了。
明朝朝臣有一个怪现像,他们善于空谈者多,务实者少。许多人为了某些“原则问题”,甚至不惜与皇帝对着干,许多明朝皇帝为此而头痛。为了制约与压制朝臣们,某些明朝皇帝便想出了,利用”自己人”去制衡朝臣的办法。
明朝内阁的权力也在后期得到了加强,从而形成了皇权与阁权竟争的趋势。为了大权独揽、制约内阁的权力,明朝皇帝便开始釆取在朝臣之间“掺沙子、挖墙角”的方法,利用宦官去分化朝臣,使其权力不能过渡膨胀,已至影响到皇权。
也因此宦官们才得以在表面上操弄权柄,但是真正的权力,还是掌握在皇帝之手的。宦官们在无法全面控制朝臣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反过头来反噬皇帝?而朝臣中不买宦官帐的,有骨气之人也不少。就样就便于皇帝居中制衡,大施互相牵制的手段!
综上:明朝的宦官尽管得势,但是却始终只是皇帝手中利用的,棋子与工具罢了,最终执掌裁决权的还是皇帝。也因此明朝宦官的权势,是由皇帝的好恶来决定生杀予夺的。他们的权力是无法同,汉唐时代的同类相提并论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6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