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深似海,事事终有因,残酷带血腥,人在权力中。
《魏书·皇后传》,名为传记,实为死亡名单:
道武宣穆皇后刘氏,生明元……后以旧法薨;
明元密皇后杜氏,……生太武……泰常五年薨;
太武敬哀皇后贺氏,……生景穆,神麚元年薨;
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生文成皇帝而薨;
文成元皇后李氏,生献文,……依故事……薨;
献文思皇后李氏,……生孝文帝,皇兴三年薨;
孝文贞皇后林氏,生皇子恂……后依旧制薨;
孝文文昭皇后高氏,后生宣武……暴薨。
为什么这么多皇后,在生了皇子后就“薨”了呢?这里不得不说北魏一个奇葩的“祖制”——立子杀母。
这个“立子杀母”的做法,缘起于汉武帝,笔者有一篇关于汉武帝临终杀钩弋夫人的文章,大家可以探个究竟。在上面的死亡名单中,频繁出现“旧法”“故事”“旧制”等词汇,但问题是,查遍关于北魏拓跋鲜卑的历史资料,也不见道武帝拓跋珪之前拓跋鲜卑有这么一个“祖制”。道武帝拓跋珪杀了皇后刘氏后,给其子拓跋嗣说了这么一段话:“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参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将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这就明白了,这个“立子杀母”的举措并不是什么拓跋氏的“旧法”,而是大汉“旧法”。当然说大汉有这一旧法其实也是不准确的,因为汉朝就这一例。那么,为什么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非得强拉硬拽地把汉武帝杀钩弋立汉宣帝刘弗陵,防止“主少母壮”的举措,当成北魏的旧法来实施呢?注意拓跋珪的这段话里的词汇表述“继统”、“远同汉武”,这不是简单地继个皇位,再把自己和汉武帝比较一番这么简单的事!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游牧民族在汉化过程中,对中原正闰观念和集权思想的认同和继承。
鲜卑源出于东胡。大汉击败匈奴,匈奴西迁,鲜卑居匈奴故地。拓跋部作为鲜卑重要分支随着这一历史大流,来到今天山西北部,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建都于平城(大同),国号“魏”,史称北魏。从起的这个国号上看,拓跋人已经有意地在模仿汉人治国的习惯。奈何游牧部落习气浓厚,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去除的。
东胡部族有“先母而后父”的认知传统,母亲地位颇高,鲜卑人作为东胡一支,想必差不到哪儿去。《魏书·序记》里有一段特别有意思的记载:
(诘汾带领部族迁徙途中)见美妇人,侍卫甚盛。帝异而问之,对曰:“我天女也,受命相偶。”遂同寝宿。旦,请还,曰:“明年周时,复会此处。”言终而别,去如风雨。及期,帝至先所田处,果复相见。天女以所生男授帝曰:“此君之子也,善养视之。子孙相承,当世为帝王。”语讫而去。子即始祖也。故时人谚曰:“ 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
这看上去像个神话故事,咱们不妨分析一下里面的合理之处。这个美妇人身边有很多侍卫,可能是一个母系氏族的头领。诘汾交了桃花运,与美女一夜之情之后,便继续前行。一年之后,思念难耐,便回原处寻觅情人,出乎意料的是,一夜种豆终得豆,美妇人给他生了个胖娃娃。大王得子,拓跋部落肯定围火共舞,酒酣至天明。为了赞扬美妇人的功德,美称其曰“天女”。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拓跋部落生活的时期是父系和母系同时存在时期,从“天女”这一称呼来看,拓跋鲜卑中女性地位颇高。
《魏书·序记》中还有这样的记载:“惠皇帝讳贺傉立,未亲政事,太后临朝,遣使与石勒通和,时人谓之女国使。”又“(昭成什翼健)议欲定都灅源川,连日不决,乃从太后计而止。”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北魏有太后干政的先例。
至拓跋焘,鲜卑汉化程度已是很高,汉化的过程便是封建化的过程。既然要建立封建王朝,皇权至上、中央集权是必然的选择,怎么能容忍这种氏族部落时期习俗的遗留。(正如康熙一步一步削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所以,拓跋珪这里只是在借汉武帝的影响力向旧有的部落习俗宣战,向母族势力宣战,已加强权力的集中。这就是政治,这就是权力斗争,只不过在这一类的斗争中,生儿子的赶上了。
传统旧俗根深蒂固,没有那么容易改变。拓跋珪这种纠枉过正的做法,也殃及到了自身。刘氏死后,对母亲感情至深的儿子拓跋嗣终日“哀泣,不能自胜”。这让拓跋珪对这个儿子很失望。感觉到杀气的拓跋嗣,“游行逃于外”。没了太子怎么办?拓跋珪不得不考虑重新立太子了。他打算立贺兰氏所生的二儿子拓跋绍为太子,但依照他的心思,如果立了拓跋绍,其母贺兰氏就必须得死。不成想,贺兰氏和拓跋绍可不像刘氏和拓跋嗣一样性情温和,在贺兰氏的撺掇的下,拓跋绍直接就把父亲拓跋珪给杀了。《魏书》记载:“绍母夫人贺氏有谴,太祖幽之于宫,将杀之。会日墓,未决。贺氏密告绍曰:‘汝将何以救吾?’绍乃夜与帐下及宦者数人,踰宫犯禁。……太祖驚起,求弓刀不获,遂暴崩。”改革进入深水区,是要见刀子的,轰轰烈烈的道武帝就这么被儿子杀了。听闻宫中事变,拓跋嗣才赶忙回来,一晃间,父母双亡。
拓跋嗣继位之后,虽然他曾反感“立子杀母”的做法,但登上皇位他还是将这一制度保留了下来。从此,北魏只要立太子,就处死其亲母的“故事”便展开了。
可人算不如天算,算得了十五,你还能控制十六吗?亲母被赐死,孩子总要长大啊,总的有个母亲吧,这个时候“保母”就上场了。为了表示感恩,太子登基皇位,便对“保母”及其族大肆封赏。如若亲母有灵,她得有多么的悲伤!
可怕的是,有些贪权之徒,把这一制度当成了巩固自己权力,铲除异己的工具。比如著名那个支持孝文帝改革的冯太后。她利用“子贵母死”制,杀母养子,先后害死了三位母亲,即拓跋濬的贵妃李氏、拓跋弘之妻李氏和拓跋宏之妻林氏。通过这种卑鄙手段,冯氏先后控制了拓跋弘和拓跋宏两位皇帝,长期临朝听政。使得北魏宫廷长期被阴毒恐怖的气氛所笼罩,竟然到了没有女子敢生男孩的地步,生了男孩也得悄悄弄死。
本来用来牵制母系的举措,却成就了很多女强人,如窦太后、常太后、冯太后、高皇后、胡太后等,妇人干政超过历朝,成了北魏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矫枉过正,岂不可悲!
关注真史圈!欢迎留言讨论!
北魏后宫制度中有其他朝代罕见的内容,子贵母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魏书·皇后传》的史臣曰有这样的文字:
钩弋年稚子幼,汉武所以行权,魏世遂为常制。子贵母死,矫枉之义,不亦过哉!高祖终革其失,良有以也。
史臣因为这一制度的野蛮残酷,特为提出,并且深致谴责。
《魏书·太宗纪》里叙述太宗(明元帝)之母刘贵人被赐死的时候,太祖(道武帝)在对他提及理由时说:
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
(《魏书》修订本)
但是《魏书·皇后传·道武刘皇后传》中却将这个做法称为“魏故事”、“(刘皇)后以旧法薨”。
拓跋旧法中未见明确的子贵母死的记载,这一点后世史家中明察秋毫者比如赵翼就已经发现,但是没有深入探讨、
直到田余庆教授在《拓跋史探》中指出这和北魏(包括其前身)的旧俗中存在包括神元帝力微手刃妻子窦皇后的系列故事,才从历史的迷雾中发现子贵母死的草蛇灰线。
质言之,继承人之母很可能就是联姻的其他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女子,一旦成为“太后”有可能因为亲情关系危及拓跋部的生死存亡。
打个未必恰当的比喻,孙尚香如果在刘备死后成了蜀汉的太后,蜀汉或许就面临东吴的巨大威胁,面对这种局面,文明程度还相对落后的拓跋部领导人选择了最为残酷也最为直接的解决方案。
回顾之前道武帝创业过程中的浴血百战,基本上都是与拓跋家族世代联姻的外家部落,例如其妻子独孤家族(刘氏)、母族贺兰家族(贺氏)和祖母族慕容家族。
爱恨情仇,相爱相杀,外家部落和强势的后妃给拓跋家族带来的灾难困扰造成的血的教训,是道武帝选择这种残酷方式的主要原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6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