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答。
以个人粗浅的认知,一张合格的人文摄影作品至少应该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人文摄影是以人或人的活动作为拍摄对象,它既有别于展现自然面貌的风光摄影,也不同于完全以单纯人物为对象的人像摄影,其作品的主题不限于甚至不在于表达所摄对象的客观的视觉形象,而是通过它们表达创作者的某种人文的思考和诉求,而客观的外在的摄影对象本身在作品中的地位和功能是为主题服务的——拍摄的人物活景物不在于观感上的美或者不美,而在于能否引起读者的共情和震撼。简而言之,不是只要拍人的摄影都叫人文摄影,也不是所有人类活动的单纯、客观的记录也叫人文摄影。
其次,作为摄影艺术的一个门类,人文摄影与风光、人像等其他摄影门类一样,其作品应该是符合摄影艺术所有门类共有的技术标准和艺术审美价值,简而言之,它首先必须是摄影:是利用摄影器材,通过对光线、色彩、构图等视觉元素的调度和运用,来完成自己的主题表达,换言之,人文摄影并不因为其主题的人文特质就可以舍弃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艺术特质,相反,由于其拍摄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摄影者的技术和审美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一些摄影爱好者中对人文摄影存在着两个较为普遍的认识误区:一是只要是拍摄人的活动的都可以叫“人文摄影”(比如目前比较流行的“扫街”拍法并不都足以跻身于人文摄影),二是既然玩的是“人文摄影”,对于技术上的一些基础要求就可以忽略。
作为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没有什么作品敢自以为是觉得满意,何况本人对于人文摄影涉足更加有限。在自己拍摄的素材库里找了几张自觉勉为其难的习作,权且作为个人对于人文摄影粗浅认知的一种勉为其难的图解,与各位沟通交流。
《家常》
本片摄于江南小镇的一条普通的街巷深处,两位大妈在家门口絮絮交谈。稍远处露出人物的腿部和更远处模糊的人物构成物理空间的纵深,陈旧低沉的色调渲染出环境的情绪化主题。
《夏夜》
江城宜昌,长江边气枪射气球小摊的灯光映衬出三个纳凉人的背影,江水无声,夜幕深沉,十分日常而普通,斑斓而强烈的高光增加了戏剧效果,远处影影绰绰的江轮交代了大的环境。
《正月》
摄于大别山区一个偏僻的村庄。老旧简陋的水龙头、斑驳的墙体都显示房屋处于被遗弃的边缘,绿意尚存的青菜和若隐若现的春联和挂饰却显示这里依然有人生活。当时被天井泻下的那一线天光吸引,感觉天然有一种伦勃朗光的效果。
《寒假》
暂时摆脱了作业与功课重压的孩子们尽情地嬉戏打闹,他们的欢笑声使胡同充满了生气与活力,简化了的背景里的大爷大妈们应该是他们的家长吧?每次重看这种片子都能感受到其乐融融的轻松和愉悦。
在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拉卜楞寺拍摄法会间,突遇大雪纷飞,没多久地上的雪就掩盖了鞋面。我以为身着单衣,披着斗篷,席地而坐的僧人会起来,跪地听法会和膜拜的藏民会散去。然而,我错了!不但没有一位僧人从冰冷的雪地站起来,冒雪前来膜拜的藏民却越来越多。两个多小时的法会,他们全然不顾风雪和寒冷,就这样默默的倾听与膜拜……
看着这一切的一切,穿着冲锋衣还感觉寒冷的我真的被感动了。风雪中,我不停地用快门记录着,扑捉一个个瞬间。
我不信佛,也不懂佛学。我突然想起以前在旅游景点或寺庙佛前烧香的情景。众多的香客中,你不难看出谁是虔诚的佛徒,谁是为了心灵寄托而信仰的香客,谁是为了名利而临时抱佛脚的过客,谁是走马观光的游客,谁又是尘世中无奈的凡夫俗子。每个人前来拜佛的目的不一样,因此就有了不同的眼神、不同的叩拜对象、不同的内心祷告……当今社会里,玩世不恭、游戏人生已变成一部分人生活的一种时尚。有的人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中迷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回内心的安宁。而我在甘南看到的这些口诵经文行五体投地大礼的人们,没有商业化的暴力,没有形式主义,没有肮脏的交易,只有赤诚的心与纯净的灵魂。他们真正做到了心无杂念、旁若无人,得到了内心平和,忘记了尘世的纷争。
走进甘南,走进朝圣的人们,我对他们的行为由过去的震撼理解为感动,评价为一种信仰叫虔诚。
我不相信神灵,但我相信信仰。有信仰的人无疑是幸福的,虔诚也是一种境界。生活中,所有的人都需要有一种信仰、一种精神来支撑自己的内心世界,来战胜生活中的一切大风大浪。请不要对自己的信仰产生怀疑。当有一天,你看见自己信仰背后潜在的精神的时候,你离成功的目的地就不远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6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