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秦代统一后书同文、车同轨,钱币也统一成方孔圆钱——秦半两。秦半两是秦始皇收天下之兵和天下五花八门的钱币熔铸的,而非铸造传说中的十二金人,所以铸造量极大,让秦半两成为中国第一种形制统一,发行范围最广的制式钱币。
秦半两除了战国晚期秦国就开始铸造方孔圆钱半两之外,真正属于秦朝统一后铸造的半两版别和样式并不多。秦朝半两制式和钱文沿用秦国半两的样式,尺寸基本上固定在31mm左右,重量也在8克左右,只有极少数大型半两作为宫钱或样钱性质使用。
秦朝制式半两铸造较秦国半两规整,重量稳定,尺寸也较小,整体铸造量大,所以在价格上也就会低于战国晚期秦国半两。目前出土较多的都是秦朝制式半两,整体市场价不算高,秦国半两由于尺寸大一些,所以价格会高一些。
总的来说,秦国半两和秦朝半两我们都统称为秦半两,基本上秦半两的价格目前我们都是以尺寸大小和重量多少为标准来衡量秦半两的价格,一般高于40mm,重量大于13克的秦半两就十分难得,价格也是普通尺寸的秦半两十倍乃至几十倍。另外一些特殊的秦半两价格也比较高,比如传形半两等。关于秦半两和汉半两的详细价格和版别大家可以去我的头条文章里看看,里面有专门介绍:
友好,我是闲看 偶遇此题,正好聊聊
有这么一段话,喜欢古钱币的应该都听过。“宋钱的版,清钱的局,泉谱翻烂也没记熟;半两的价,五铢的代,不是高手不明白”。
提到秦朝的钱,就不得不提半两,虽然秦早期也有圜钱,但真正能代表秦朝货币的还是半两钱。半两钱最早始铸于秦惠文王二年,大家可能有看过那个《大秦帝国》的,就是里面的嬴驷,他始铸的。由公元前336年起到公元前118年止,大概通行了二百多年。
秦早期半两
就像上面说的半两的价,其实是很难说清的。因为半两钱虽始铸于秦朝,但就铸造量来说是远不及汉朝的。这里还要解释下,半两钱后就是五铢钱,五铢钱始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也就是说西汉早期近一百年使用的都是半两钱。当时又允许诸侯铸币,所以就出现了大量的版别,像什么“四铢半两,八铢半两甚至还有剪边的榆钱半两”。这些东西其实说白了就是减重钱,本来只能铸三个钱的青铜,现在能铸九个。按秦统一时的标准24铢为一两,标准的半两钱应是12铢,四铢钱就相当于扣了三分之二。
汉半两,四铢,大概2~3克。
我还是说回价格吧,当然小版别细分也没意思,就只说个大概。
现在出土量最多的是汉半两,价值一般十几块到上百元不等,也看品。重量呢? 一般不超过6克。到7 8克以上的,基本可以判定为秦半两,价值就是百元以上了。
这里有一个临界点,也是市场所认可的。那就是10克,达到10克 市场价就是五百左右,过10克后甚至每多一克的价值都不一样。
凡是能够反映社会进程和社会文明的东西,自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从这个角度看,秦朝的钱币很有价值。这当然不是说一枚秦代的半两钱到现在的流通市场上可以卖多少钱。
有人把钱称作“孔方兄,”就是来源于战国时期秦国的钱币。那时候,秦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快,商业繁荣起来了,秦孝公重农抑商也要征税,这时候作为等价交换物的钱币应运而生。那时候,秦国的货币是圆钱(先是圆孔圆边,后是方孔圆钱)。秦统一六国后,货币的同一问题涉及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大事。
当时,各国各自为政,自行制造货币,钱币五花八门。楚国用的是爰金和蚁鼻钱,赵国用的是尖足布,齐国用的是法化刀,魏国用的是桥足布,燕国用的是明刀,韩国用的是方足布等等。这些钱币重量不等,形状千奇百怪,关键是换算麻烦,不利于流通。
秦始皇必须统一货币。公元前210年,他下令废除旧币,推行新制。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说:“及至秦,分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这个钱币制度以秦国原有的货币制度为基础,“秦半两”正是以国家意志的方式确立下来。《史记平准书索隐》引《古今注》记载:“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秦规定了半两钱币的尺寸和重量。
秦国圆钱还的确很有特点,中间有孔,便于贯穿,圆边无棱,不易磨损,体积不大,利于流通。加上战国时期,“天圆地方”的理念被普遍认同,半两钱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从此以后,“方孔圆钱”的币值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
自古而今,货币问题都不是小事。秦确立的标准化货币制度客观上加速了社会统一和发展。至于秦二世时期出现铸币乱象,那是另外一回事。
从这个角度考量,秦朝的钱币自然是很有价值了。(插图为秦半两,钱范,钱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7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