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时,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有的人是想远离家乡,有的人是想远离父母 ,还有的人是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初中正好是最叛逆的时期,也是好奇心最强的时期。
说说我自己吧,我初中时也是这样。
我出生在一个广东的小城镇,在那里住了差不多20年。那里可以说是我的家乡,但我却对他没有什么感情,即使突然间幻想一下这辈子再也不会去了,似乎也没有什么舍不得的。我不是那儿的本地人,在那里没什么亲戚。小镇是客家镇,往上排几辈来说,客家人也是外地人。而这些“外地人”在这里安家置业了几辈后,俨然变成了“本地人”,于是这些先来的“外地人”开始排斥后到的“外地人”。以至于我的一位客家朋友和我说道,其实客家人是最排外的。客家人给这些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安上各种带有歧视意味的外号“外省佬”“外县仔”“北佬”等等,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称号也可以变成辱骂本地人的话语。我虽然在本地生活多年,也说得一口流利的客家话,但无奈,在此地大家互相认识时,总要自报家门,说自己是哪个大队哪条村的,也顺带问一句“你是哪里的(哪条村)”?此时,我也只得坦白,我广西的,在对方“哦”的一声后,两人的关系莫名的微妙的疏远了一些。自报家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人际关系的远近,也关乎与“有没有人帮你”。“有没有人帮你”这句话也是我在升初中前,本地同学问我的。小学时人际关系都很单纯,该吃吃该玩玩,而初中时人际关系也开始复杂起来,开始存在各种人情往来。帮,帮什么?安家置业,借钱消灾之类的,这些不是初中生能力之内的。但若哪个“兄弟”被“欺负”了,帮忙挥挥拳头,倒是可以。客家村镇,大多是家族聚居,有不少有血缘关系,是亲戚,是自己人,那自己人当然帮自己人啦。大家都知道哪条村打起架来凶狠。所以不仅仅是在认识时自报家门,在起冲突打架是,也会自报家门,让对方掂量掂量。我是一个外地人,在本地没什么亲戚,就是所谓的“没人帮”。我是个老实人,至少初中是,也是我们班里为数不多的愿意读书的。什么叫愿意读书的呢?这么说吧,全班50多人,就8个上了高中的,大学考了本科的才5个,我就是其中一个。我很记得初二时,可以去读技校了,很多人都很开心的去读了,在这种环境小下,读书的是少数,很多人都以读书为耻,是的,不是不读书,而是以此为耻。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是一个异类,很多人都叫我书呆子,我被许多人孤立,但现在看来,这样未必不是好事,至少避免我与那些不学无术的人的摩擦,很多那些烂仔对我都是敬而远之的。当然,也有例外,有几天烂仔就是喜欢欺负我,他们似乎就是喜欢看见我被欺负后,愤怒又无力的样子。老师呢,对那些烂仔根本就不管,他们似乎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到我们几个为数不多的“读书人”的身上,但这却未必会是好事。他们以极高标准要求我,把对放弃了的那些学生的期望堆积起来,压到我身上,他们不遗余力的挑出我的毛病,并把它在讲台上展现在其它学生面前,于是,那些远不如我的烂仔们内心似乎有了一种骄傲,他们开心的嘲笑了我的不足,全然忘记了他们自己是更差的存在。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拼命的想离开这个小镇这个学校,因为我相信外面的世界不是这样的,其它地方不会以读书为耻,以嘲笑不如自己的人为乐。在填中考志愿时,我还想去市里的高中,而不是县里的,因为我想见到更广阔的世界,也远离这个小镇。但是无奈,我的分数不足以去到市里的高中,只能填县里的高中。我也曾经一度相当抗拒县里的高中,甚至因此与家里闹出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不过,最后我还是接受了,因为那里的人确实是不以读书为耻。
我在县里高中读书,每个周末都回家,回家时,都要路过那个初中的门口,乃至日常外出也经常路过,但是从毕业到现在将近5年,我从未踏入那个校园一步,我实在是不想回忆到过去的生活,我不想自己揭开伤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7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