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德国闪电战在苏联失败

有至少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1.战略思想有问题

2.作战理论有缺陷

3.情报工作有盲区

4.战争准备不充分

战略思想方面

中国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地利人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俾斯麦也穷其一生联合俄国避免两线作战。

作为一战的弃儿,苏德本无不可调和的冲突,甚至算是变相的同盟。德国总参谋部在不列颠之战焦头烂额海狮计划遥遥无期之际,屈从希特勒旨意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实在是对国家对人民不负责任的作死——试想,才将一个称霸两百余年的老大日不落帝国撵出欧洲大陆,还能指望它委屈求全签定城下之盟么?与英国的战斗不仅仅是与英伦三岛的作战,而是与它庞大殖民体系和前殖民地(美国)的战斗,是即便占领了英伦三岛也无法停止的战斗,是要持续十数年甚至一代人才能结束的战斗(如布尔战争)。但德国总参谋部和希特勒下士只看到了法兰西战役的辉煌,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仅仅是序幕。很快,不列颠之战英国人就明确无误的告诉德国人:除死方休。

稍微正常一点的思维,如三次布匿战争,罗马几乎是穷三代人之力,八十多年时间(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6年),才将昔日地中海霸主迦太基一次次瓦解最后赢得战争,却从未想过毕其功于一役,一劳永逸的解决掉从前的老大霸主。德国既然捅了了老大帝国的痛处,打人还打了脸,让英国在全世界面前都抬不起头,就应该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它,羞辱它,压迫它,践踏它,让它把失败作为一种习惯,逐渐熟悉并接受,最后承认自己的失败,一定不能让自认为天选之子的英国人缓过劲,否则,大英帝国的面子是一定要找回来的,那时候德国人只配进坟墓。

如果维持哪怕只有不列颠之战一半的空中打击力度,以及持续不断的潜艇/水雷封锁,英国本土陷落不是不可能的事,如同美国对日本的封锁一样——从太平洋战争角度——纳粹德国对英国实在太仁慈了,抑或德国人根本在过家家玩打仗游戏,不懂战争的残酷?

而仅几十公里的英吉利海峡都成了纳粹军队无法突破的天堑,却没给纳粹德国敲响警钟:你们的海空力量是如此羸弱,连数十公里的海峡都无法控制,东方几百上千公里的沼泽泥泞路就容易突破么?一千余架的岛国空军都无法战胜,数千架配置于广袤大地的大陆空军就可以靠一两次突击搞定么?所谓战无不胜的闪电战却受制于区区一个海峡,对于上千公里的俄罗斯草原,又何足惧哉?

在西方一个具有世界霸主地位的强敌没有解决的前提下又妄图消灭东方另一个具有世界性强国潜力的大国,实为战略思维紊乱。

作战理论的瑕疵

德国的闪电战理论从根本上就是个小国寡民,剑走偏锋,投机取巧的战争理论,妄图通过精确打击只摧毁敌方军队而最大限度的保留敌方工业设施,做到就食于敌,以战养战——世上哪有这么多好事?

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发展出来的战术空军,装甲突击力量,对比同期英法苏美均无技术优势:在争夺制空权的不列颠之战,短腿的BF-109压制不了喷火;在陆战为主的苏德战场,MK-I/Il/Ⅲ/lV干不过T-34;以俯冲轰炸为主的斯图卡,也就只能欺负一下毫无防空能力的野战部队,而不列颠之战中惨被飓风屠杀的德军飞行员心惊胆战,根本无法对严密设防的机场港口兵营仓库实施有效打击——这时候如果有B-17之类的战略轰炸机实施水平轰炸该有多好,如同太平洋战争美国对付日本那样,或者美英对德的千机大轰炸——可惜德国人死脑筋,无论战争前期还是中期,就是不发展战略空军和战略轰炸机——似乎前期太顺觉得没必要,中期觉得咬牙坚持一下就好,后期才发现来不及了吧……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对于困守一隅的英国人,战术轰炸机都不好用,而对于有世界上最大陆地纵深的苏联,那几架战术轰炸机不更显得杯水车薪么?德国的战术轰炸机无法对乌拉尔地区军工厂实施有效轰炸,最后在军工产能上败下阵来,被苏军的钢铁洪流吞没。

而坦克方面,德国陆军在法兰西战役中已经尝过技不如人的苦头,无论英法,其坦克质量均不弱于甚至远強于德军主战装备,这也是造成德军止步于敦刻尔克的一大原因。而同期苏联的T-34,KV-1/2,更是可以把德军坦克按在地上摩擦。

总体而言,德军的战术指导思想主要是战役级别空地协同下的运动战,歼灭战,而缺乏攻坚战,阵地战,持久战,总体战的理论准备和实战锻炼——马奇诺防线?德国人压根就没想硬啃过。

很显然,在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前,德国人根本没有好好总结法兰西战役和不列颠之战的经验教训,恶补自己的短板,反思自己的作战理论和技术装备是否有颠覆性的问题,反而迫不及待的从一个泥潭跳入另一个更深的泥潭。

情报工作的盲区

苏联的大清洗运动显然是宁可错杀一千,而且它严格的保密制度,不可避免造成了德国间谍情报工作的无能为力,无论从交通道路,还是战备工作,装备规模,武器质量,工业布局,组织结构,党政群关系,等等,对于德国决策机构均是可能也许大概似乎应该等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希特勒也向古德里安承认严重低估了苏联坦克数量,其实何止是坦克,还有飞机,大炮,机枪,车辆等装备,乃至步兵师,装甲军,以及俄罗斯民族对威权体制根深蒂固的服从和拥护。

在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的情况下发动战争,似乎与德国人的严谨背道而驰。

战争准备不充分

对于刚刚失败的不列颠空战,德国人无暇反思,又帮领袖入侵南欧打了克里特岛空降战,然后去横跨地中海在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条件下在北非作战。

有全局观的战略家,会在一场战役开始前就考虑如何结束,以及就此产生的后果。但对于接踵而至的巴巴罗萨计划,德国总参谋部似乎没有压根就没把地中海作战当回事儿,不仅没有认真考虑如何结束地中海作战,也没有推演英苏结盟的后果,或者对只有下士军衔的元首只报喜不报忧,或者想着走一路看一步,准备工作自然漏洞百出:

纳粹德国大概因闪电战太顺了对苏联的大纵深作战理论不屑一顾,因而对俄国人绞尽脑汁防止供应中断和运输堵塞的研究就熟视无睹了;而情报工作的不足,让德国人有些料敌从严料己从宽了。比如,德军有近1/3后勤运输靠骡马保障,机械化水平根本无法保障几百万纳粹军队在一千多公里战线一千多公里纵深的基本需求,导致缺乏重炮,弹药,野战机场,轰炸机,以及相应的物资保障,对防卫森严的大城市攻击乏术,像斯大林格勒那种小城不得不用士兵的尸体去耗,而列宁格勒这种大城干脆就只围不攻了;

还导致冬装无法按时送到前线,兵败莫斯科城下——而即便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齐装满员提前两个月打到莫斯科,在俄国人全民皆兵的严阵以待下,不外乎是场大一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而已。

除了后勤保障,对占领区的政策指导也没有仔细准备,完全没有分化瓦解团结利用的思想体系,让敌人的敌人还是敌人,导致无论乌克兰还是立陶宛,无论白军家属还是民族主义者,都成了纳粹德国的敌人。

总之,对于德国,从占领苏联获得的物资,即便是最好的时期,其所付出的占领成本也远超通过贸易所付出的成本,就这个角度上来说,苏德战争就没有必要,而巴巴罗萨计划至少在《苏德友好条约》失效前也没有必要开始。

谢请。闪电战对于国土面积小、缺乏战略纵深的国家来说是有巨大效能的,因为闪电战的关键是突然快速,中小国家普遍纵深较浅,一旦遭到闪击,根本没有多少反应时间,部队的调动、集结往往还没来得及组织,敌人就已经冲上来了。浅纵深、窄正面也使得进攻方的兵力不会分散,始终呈矛头攻击,锐利无比,而防御方则没有什么回旋余地,所以一击就垮。

但是对于苏联这样国土广袤、战略纵深极大的国家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苏联西部地区形如喇叭口,不但纵深大,而且越往里突正面越宽。因此,德军在对苏联发动闪电战之后,初期进展非常快,但随着推进距离的延长,宽大的正面使得德军很快就感到兵力不够。在基辅会战之后,尽管苏军损失惨重,但以空间换取了一定时间,后方部队的调动、集结得以进行,宽大正面也便于苏军进行机动,而德军再想像基辅会战那样合围苏军重兵集团就变得极为困难。当德军打到莫斯科城下,已经处于攻击力的极限了。所以苏联当时虽然看着岌岌可危,但防御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德军实际上面临着最不愿意看到的攻坚作战。即使没有那一年提前来到的俄罗斯严冬,德军要想攻占莫斯科也很难。

还要强调一点,德国喜欢闪电战,因为自身也是中等国家,资源、人口等等都不占优势,拼不起消耗,所以就想用闪电战这种以快打慢的突然攻击方式,尽可能降低自身的消耗。而对大国来说,战争的手段就多了,既能拼得起消耗,也能进行闪电战。(S)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8094.html

(0)
上一篇 2022-08-25 下午1:19
下一篇 2022-08-25 下午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