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和人们对于”本纪”二字的理解有偏差有关。”本纪”在《史记》中国的确是有记载帝王传记之意,在《史记.索引》中对”本纪”的解释也有:”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又纪,理也,丝缕有纪。而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后代纲纪也。”说纪的意思是纲领法则。本纪之意,是用历代帝王的言行政绩作为纲领,再用编年的方法,来记录每个朝代的时事变迁。
可是,本纪除了记载帝王的政绩外,还有记录当时时代大事的作用,并且是按照编年的形势来记叙的。而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后世史学家的认可,比如,刘知几《史通本纪》就说:”纪者旣以编年为主,唯叙天子一人。有大事可书者,则见之于年月。”可见,本纪虽然已记载天子大事为主,但是也记载当时发生的大事。
而《项羽本纪》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能够让读者清楚,从秦朝灭亡到汉朝兴起这段历史。秦末时期,陈胜吴广起义,使得原本就因为秦国统一,只是暂时被压制住的六国势力纷纷重新崛起。可是,秦军大将章邯率兵开始平乱后,局势很快就被控制住了,不仅彰显了秦朝对于军队的统一调度能力,也证明了秦朝并非绝对会二世而亡。
之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巨鹿之战。在此战中,秦国将领章邯和王离,所采用的计谋不是逐个击破,而是希望以灭赵为诱饵,钓诸国上钩,想要一举击破直接品平定天下局面。对于诸国而言,章邯和王离只要被灭,就意味着秦国大厦将倾,无可用之兵,亡秦就指日可待。
可之后,刘邦创建汉朝,成为一代开国之君,入选本纪是情理之中。可是,刘邦在登基为帝前,他最大的敌人不是秦朝,而是项羽。刘邦帝王之位一旦确定,也就意味着与他争霸天下的项羽政治待遇也随之提高。只有项羽的地位越高,项羽的能力越强,最后打败项羽的刘邦之能力有多高,建国时有多么艰难,才能得到最好的衬托。”你的竞争对手决定了你的高度”,刘邦的政治地位,决定了项羽的政治高度。
所以,在项羽实际上统治中国的十几年中,他的地位至高无上,位比至尊君王。他的权势熏天,可以有君主分封之权,诸侯对他俯首称臣。在秦末到汉朝建立的十几年间,项羽身上所发生的事迹,就是当时的天下大势所趋,他是从秦朝灭亡到汉朝兴起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创造者。他的英勇,被汉朝的司马迁如此书写,虽有衬托汉朝高祖皇帝英勇之用,可也有对他的欣赏,更可见一个司马迁身为史学家的素养。
霸王项羽没有当皇帝,却又为何被写入《本纪》当中呢?
要搞清楚,必须先搞清楚古代最高领导的称谓变化。有史以来,先是皇,然后是帝,再者是王,最后是霸,皇帝王霸都代表着最高领导的称谓。
上古三皇,然后五帝,到了夏商时期,还都是都称帝的。
看过封神演义的都知道,商朝最后一个领导人叫纣王,其实是演义上说的,正史记载为帝辛,称的是帝。不过到了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就改称为王了。
后来,出现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嬴政。
嬴政没有跟着周朝后面继续称王。觉得自己功盖三皇五帝,单用皇或者帝都不够,于是把皇帝合起来用,他开始才有的皇帝这个称号,所以他叫始皇帝,就是从嬴政开始才有的皇帝。
都说皇帝王霸,这个霸到底怎么回事呢?开始的时候几乎没有谁用过霸,只是周朝末期出现过春秋五霸。
项羽为什么自称霸王呢?这一点才是关键,我们理一下皇帝王霸各自都代表着什么意思,然后再说。
无为则皇,
恩信则帝,
公正则王,
智力则霸。
传说三皇治理国家,不过于干涉民生,以至于老百姓不知道有领导人的存在,叫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出现在三皇时代,所以又叫无为则皇。
五帝时代以及夏商朝代,用的治国方法已经改变了,至于什么是恩信,我也不太清楚。
到了周朝,姬发用王道治国,讲究公正,什么是公正,就是你做出多大贡献,封你多大地方,多大的官。
周朝最后阶段,已经无力控制局面,出现了大吃小,谁的力量大,智谋多,谁就是老大,先后出现了五个霸主。用的是智谋和力量,所以说智力则霸。
项羽得到天下,首先不算正统,因为怀王有约:先入关中者为王!项羽没有先入关中,是刘邦先入关中。最后靠着强大的实力,当上了最高领导人,称王都不合约定,何况皇帝呢?既然嬴政把皇帝王霸的前两个字用了,项羽就用后两个字,自称霸王,反正就是有实力,谁不服就干谁!
谁都知道,恃力者以力强,力尽则亡。靠力量强大来控制局面,等到力量不够强大就会灭亡。项羽最后没有干过刘邦,虽然说是一代霸王,也就自刎于乌江。
由于项羽曾经控制住整个国家,也算是一个国家的一把手,虽然没有称皇称帝,但是称霸称王,也是必须按《本纪》的规格来写。他不像楚隐王陈涉,陈涉没有控制整个国家,只能按世家来写。像韩信等,由于不属于贵族世家,也不是最大的头头,只能写列传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9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