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河北人,我觉得衡中的模式在省内很普遍,只不过衡中的升学率异常突出,也就是成果高,所以才这么吸睛。
我所在的高中,是县级的一中,也是一家省重点高中。记得很小的时候,那些能考上县一中的,都会成为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成为我们羡慕嫉妒恨的对象。因为在家长们看来,考进了一中,就相当于半条腿跨进了大学校门。
我应该算幸运吧,初中毕业后得以进入县一中,否则,自己指不定高中都毕不了业。
先说一下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
1、上课安排——冬天5点半、夏天5点25进教室,6点之前自由读书时间,6点至7点英语或语文自习(一对一天,有老师带着);
上午上课到11点半还是12点来着,记不太清了;中午有个小午休,可以回宿舍眯一会(因为这,我们校领导曾说我们很人性化);
下午上完课后,晚上还有三节晚自习,其中前两节晚自习有老师带,最后一节是自由自习,可以抽出时间来做一做老师发的卷子。晚上大约9点半还是10点下晚自习,然后洗洗睡觉。
2、双休安排——我们高一高二的时候,是两周放一次假,所以我们分为单周、双周,单周的周末也是正常上课的;
双周那天周六的上午,我们上完半天课之后,终于可以回家了。坐上大巴、或几个同乡的拼一辆车一起回家,到家大概下午两点左右;
第二天,我们一般上午会多睡一会,然后中午1点左右,就要准备出发去学校了(离学校远),因为学校规定,周日下午4点还是5点之前要进教室自习。
所以我们两周放一天的假。
等到高三的时候,就是一个月放这么一天的假。
3、寒暑假安排——高一高二好像是正常放的,高三的时候好像是腊月二十几才放假,正月初五就上学了。
我在读大学之前,一直以为所有学校都这样。大学之后和别的省份的同学交流,才知道好像只有我们这样……
那时最大的问题就是觉不够睡,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睡到自然醒。那时很多同学都练就了一身坐着睡觉的本领(上课时偷偷打个盹)。
再说一说我们的学习内容:
课外闲书一律不许看。什么小说啊、读者啊、青年文摘啊、故事会啊……这些都是禁书。当然这并不能阻挡同学们看“禁书”的热情,《寻秦记》上部我就那时偷看的,当时觉得好刺激……后来被老师收缴……过了一段时间,老师逼我们把下部也交出来,他坚信,不可能只有上部没下部。估计是他也觉得很精彩……
课外辅导书不建议看(老师原话)。我们每天上课都要发大量的卷子,由各科老师挑选试题,印成A3一张纸的卷子,平均每节课都要发几张。有的老师也说,知道你们做不完,所以不用多看课外辅导书,有时间就做卷子就够了。
再说说学校管理模式:
我们学校实行军事化全封闭式管理。
1、住宿方面——绝大部分人都住校,仅有部分县城的小孩,一是因为离家近,二是因为当时新建的小区宿舍不够,能够跑家。
住宿舍就好有宿舍的管理规矩。当年我们学校的宿管很严格。平时上课时间不准回宿舍,宿舍楼大门都是锁上的。特别是宿舍卫生,那相当严格,最开始的被子都要按照军人标准去叠(我们军训时专门学习过叠被子),否则叠的不合格,扣分!宿舍地要每天都墩,不干净,扣分!所有物品要摆放整洁,衣服什么的不能放床上,必须放柜子里或阳台上晒着,否则,扣分……
扣分的后果是相当厉害的,好像和班主任的绩效挂钩,宿舍要是扣分了,是会被叫家长以及其他惩罚的。
晚上熄灯以后必须睡觉,不允许说话,宿管会满楼查,班主任也会偶尔查。被逮到的后果还是很严重的。
2、外出方面——除了放假,不允许外出学校,要出学校必须有班主任开的条。外人也不能随便进来。
记得高一的时候,还允许家长每周六下午课外活动的时间进校“探视”孩子。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家长也不能进来了。所以以后每到周六,就能看到家长隔着栅栏墙(我们学校的外墙是那种铁栅栏式的),与自己孩子聚上那么几十分钟,隔着铁栅栏将吃的用的,塞给孩子。
那场面,直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我个人认为,这种比较高压态势的学习和教学环境,有利有弊吧:
利的是,可以让孩子更早的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上进的进取心(因为一中里,绝大部分都是乡镇中学里的尖子生,也有关系户,但很少)。不少同学都是晚上熄灯了,自己还躲在被子里偷偷看书(学习方面,不是小说等课外书)。
弊的是,这种环境还是很压抑的。我高中三年,印象里每年都有同学自杀、或者是出现心理问题的,还有的同学会自残,就是考不好了就用小刀划自己的身体……
对于我来说,再也不想过那种生活,感觉太压抑、太压抑、太压抑。倒不是学习上的压力,而是那种生活模式,特别禁锢年轻的心灵。
而且绝大多数学生,为了学习,几乎放弃了一切其他。而单纯学习好的人,不一定能适应这个社会,这个社会需要的可不是书呆子,也不是那些只会背课文、背定理的人。更多时候,多一些其他的技能,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而这种教育,相比于素质教育来说,更容易培养出书呆子(是更容易),这可能也是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
但是,这里要说但是了,当年对于大部分农村孩子来说,这种教育或许是他们鲤鱼跳龙门的唯一机会。因为如果进行素质教育,肯定是城里的娃更有优势,因为大部分农村家庭,没有闲钱去培养他们的孩子去学画画、学钢琴、学这学那的。
他们所有的,也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学好数理化”,考进大学,拿到一个走进城市(不是民工那种)的文凭。
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富人家庭的孩子不受这份罪将来也能活的更好;而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这或许是他们改变人生命运的最佳捷径了!!!
最后,还要深深的感谢下当年的老师们,他们可是陪着我们一起“奋斗”!每天我们5点多进教室时,他们已经等在了门口;晚上我们睡觉了,他们有时还要苦兮兮的查宿……真的不容易。当年不懂,现在很感佩他们的师德……
我是地地道道的衡水人,孩子从衡中走进了名校。我从内心里是感谢衡中的。
衡水中学神一样的存在,自有它生存的土壤。它与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
衡水是一个闭塞小城,经济基础薄弱。不要说与一二线和沿海城市相比,就与河北省内的唐山、邯郸相比,居民收入水平也相差甚远。
与那些一出生就在罗马的孩子相比,衡水孩子通往罗马的路就是刻苦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衡中的孩子能吃苦,也吃得了苦。用青春吃苦换来后半生的鲜花与幸福,是值得的。
更何况现在求学吃的苦与父辈,祖父辈为了更好生存吃得苦相比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大城市经济条件好的孩子,初、高中就去国外就读了。东南沿海参加中国高考的孩子也越来越少。
教育的现状决定了河北、河南等高考大省的孩子只能唯分数说话。有分数就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
所以衡水中学为渴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孩子打开了希望之门。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对衡水中学没有必要穷追猛打,一味讨伐。
衡水因衡中而出名,衡中助衡水发展壮大。我爱衡水,祝福衡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9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