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宋江的招安策略完全是错误的吗如果不招安,梁山会有怎样的发展

很多人都认为宋江犯了一个大错,就是招安。如果宋江不招安的话,那么众兄弟的结局也没有这么悲惨了。宋江也不至于被高俅与蔡京等人给害死了,一切的一切将不会那么惨了。那么在水浒传中,宋江的招安政策难道真的有错吗?宋江错在哪里?

水浒传诞生至今已经有数百年了,很多人都不乏谈论着关于宋江招安的这件事,但客观仔细的分析,难道宋江招安真的是一个错误吗?其实小编认为招安不是错,错在宋江在一个不合时宜的情况下,提出了这招安,并实施了被招安。无论是宋江的出发点,还是兄弟们心中所想的。

实际上招安并不是坏事,只是有很多兄弟们担心,一旦招安怎么面对朝中的那些奸臣,怎么面对昔日的那些仇人。这才是兄弟们所担心的,所以说兄弟们也理解宋江的好心,但是宋江却不知道他犯了一个大错,那就是此人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就急于招安,最后酿成惨祸。

那么宋江应该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招安呢,或者是被朝廷招安才合适呢?首先,得具备以下几个前提。

第一个前提:先为朝廷建功。有的人说他们不是剿灭了方腊以及田虎吗?这不是为朝廷建过功了吗?不是。这不是“先”为朝廷建功。宋江剿灭方腊以及剿灭田虎的时候,是先被朝廷招安了,之后又去剿灭的。所以,他们这不叫“先”为朝廷建功。宋江上梁山之后竖起了一杆大旗,他的大旗上写着四个大字叫做替天行道。

此人一直秉行着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为民做主的这种精神。但是他实际上却没有为朝廷做过什么事儿,他只是喊口号。这也是当朝皇帝对他们不放心的根本原因,所以他们招安之后首先就是先让他们去立功。立功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去征讨方腊,或者是征讨田虎。

那么实际上宋江应该做的是先为朝廷建功,然后再说招安的事。可是建功谈何容易啊,宋江他们不可能脱离梁山,去找方腊。所以说,在宋江没有提出招安之前,剿灭方腊或者剿灭田虎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方案首先要抛弃,那么怎么才能为朝廷建功呢?可以想方设法的为朝廷的边防做贡献,给朝廷的国库增加钱财等。宋江劫了很多富,但是却没怎么济贫。宋江只想到通过朝廷中人促成招安,但是却不知道通过朝廷中人先立功。

第二个前提:必须要响应朝中与高俅作对的那些忠臣。这样的话就可以首先在朝廷建立自己的支持者。这一前提也不是没有做过,只是做得不够多。他相应的是宿元景。宿元景是朝中的忠臣,而且他是高俅以及蔡京的死对头,也可以说宋江正是得到了宿元景的帮助,才顺利招安的。

但是,宋江只抱住了宿元景这一条大腿,没有再去响应其他人。宿元景仅孤身一人,能力有限,所以就没有保住他们。忠臣一般是不结朋党的,宿元景也不会介意宋江再去相应其他人。所以说宋江可以再响应其他的忠臣,相应的忠臣越多越好,这样更有利于宋江,不利于朝中的那些奸臣。

这就是在水浒传中,宋江所坚持的招安政策,其实招安没有错,错在宋江被招安的时候,没远在一个合适的时间,所以导致众好汉的结局才这么的悲惨的。总结起来,宋江还是太心急了,他立功之情太急,想着是想做成了一番美事,却落成了这样的悲惨结果。

人生在世,各有其志,是万般不能强求的。

就像题主的。

宋江有宋江的想法,吴用有吴用的韬略,晁盖有晁盖的期待,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不同形态构成了这个世界的万花缤纷,色彩绚烂。

也不能说宋江的投降诏安就是错的,这其中自有他自己的道理,外人是无法深入其内揣测他的高深莫测的。

但无论如何,宋江趋炎附势的卖身投靠怎么看都不是一个铮铮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完全是放下了身段与尊严,反身成了朝廷的鹰犬和爪牙,是一个被阉割了的哈巴狗的谄媚姿态,这才是最最令人不齿的。而他用鲜血和生命去铺就一条通往官阶的坦途,结果就是兄弟们死伤枕藉、心灰意冷,到头来各奔东西,作鸟兽散。

这只能是宋公明个人的一厢情愿,和朝廷没什么瓜葛,没兄弟们什么事儿。要怪就怪这小子的家教太过媚上,有一种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说教与期待,是封建士大夫的宗旨皈依,明明不具备这样的先决条件,却非要做成这样的勾当,那就只能拿兄弟们的生命当筹码,以满足他自己的一己私欲。

但这样的想法在梁山上却不在少数,而是占了大多数,几乎就是压倒性的优势,宋江也只是牵了个头而已。

假使宋江不这么做,那其他人也有可能这么做。就是因为自古的训诫教化太诱人,忠臣孝子太有吸附力,故而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争做卖身投靠的马前卒,这才是如此恶果的关键。

而宋江也是不这么做,那倒是奇了怪了,这不符合他的个性和理念呀。

而且,就以他水泊上区区的几万兵马,要对抗朝廷的天兵天将,和他们对抗到底甚至取而胜之,那也太不现实了,也没有这个可能啊。

甭说别的,但是宋史上的简单记载,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以太守张叔夜的几千人马就剿灭了风风火火的水泊梁山,他还有什么资本和朝廷分庭抗礼呢?还不就是分分钟就擒的事儿?

所以说,宋江投靠朝廷倒是一个较为明智的举措,只是太过于谄媚和露骨,以至于兄弟们饮血舍命,依然是乱臣贼子,入不了忠臣良将的典籍──这当然也是《水浒传》一书以及施耐庵留给我们的思考。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0272.html

(0)
上一篇 2022-09-04 下午4:59
下一篇 2022-09-04 下午5: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