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只能惩罚,不能乱打。“惩罚”和“打”,不能混为一谈。
虽然打孩子也属于一种矫正孩子的教育方式,但这是众多教育方法中,最蠢的一种。越打,亲情越淡。
经常挨打的孩子,通常会有两种后果:
有的孩子,越打越不听话。长大之后,会成为一个暴躁残忍的人,对他人,对世界没有爱心。
有的孩子,越打越怯懦。长大了之后,更容易变得对人唯唯诺诺,没有自信。
所以,打孩子,虽然会有一些表面上的效果。暂时管用,但是后患无穷。
那么,孩子犯了错误,怎么样惩罚,才能达到“小惩大戒”的作用呢?
在中国,从古就有家规家法。家规家法,不是只针对孩子的,是全家人都要共同遵守的,这是家庭范围之内的“公法”。行公法,自然是管用的。
当孩子看到,家长们犯了错,也要受到家法的惩治。即便受罚的不是孩子,孩子心里也会记住,不敢轻易触犯家规。
孩子难免会犯错误,必要的惩戒手段是要有的。孩子犯了错误,跪到祖宗面前,家长向祖宗陈述惩罚孩子的原因,然后,或罚站,或用戒尺打手心。这种仪式感强烈的惩戒方式,给孩子思想上的震慑,远远大于身边上的痛苦。既给了孩子一个深刻的教训,又不会把孩子打惨打死。真的是很高明!
现在家长们所谓的打孩子,基本都是乱来的。心情好的时候,下点毛毛雨;心情不好的时候,狮吼功加七伤拳。道德规范方面的错误,雷声大雨点小;考试成绩不好,男女混合双打。打得孩子内心凌乱惶恐,不知所措。
一些西方国家,为什么用法律来严格禁止家长打孩子?正是因为家庭暴力太普遍。在只有两代人的小家庭中,年轻的父母们控制不住情绪,很容易把孩子打伤打残,甚至打死。如果是三代同堂的家庭,妻子和孩子会受到长辈的保护。家庭成员们,会自然形成相生相克的稳定局面。
现在我们中国的家长,也什么都向野蛮人学,家庭无法保护妇女和儿童,动用法律来保护,这是文明退化的表现。事实证明,法律对家庭事务的管制能力非常有限。
所以,家长们不应该再问打孩子管不管用的问题。如果打一顿就能解决问题,那就不会有坏孩子了。
教育孩子,奖励与惩戒都要有技巧。
奖励孩子,要让孩子发现:认真、努力,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奖励。
惩罚孩子,要让孩子懂得:马虎、懒散,则是自己在惩罚自己。
具体的方法,我会在专题课程中讲解!
1、要时刻回想自己的童年,自己不要摆高姿态,不管是你们还是像我们这样刚出校门的人群,都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我们自己要回想一下,我们当初犯过的错误,在孩子身上发生,那我们只能去教导他,因为我们是有亲身经历的,将起来会比较有说服力。
不用去请什么教授专家咨询,因为他们的理论也都是通过对部分儿童和家长的沟通得来的,只不过使用系统的语言表述出来了。可是我们说那种生涩的语言,孩子能够听明白吗?
2、就是要让孩子把心里的言语表达出来,话一说开,心里面的堵塞或者想不明白的地方就疏通了。
3、对家长而言,总是以工作忙负担重为理由,拒绝进入孩子的世界,或者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满身铜臭教育孩子,那么小孩子肯定会“近朱者赤,进磨者黑“了。
同时还会娇气孩子,打不得骂不得。绝对错误,正确的说服方法再加上严厉适当的处罚措施,是对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保证。
扩展资料:
儿童教育是指对儿童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它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青春期到来以前的未成年人被称为儿童或少年,他们在思想、性格、智力、体魄等方面的可塑儿童教育性很强。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础。
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包括教师直接指向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及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原则的反映和具体体现,正确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启发式教育方法观出现在奴隶社会,在中国集中体现在孔子的教育方法中,在西方以苏格拉底为主要代表。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后来朱熹将孔子的“愤悱”原理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学生想弄明白某个道理或有些兴趣,但是却弄不明白;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是指学生想说,但却说不出来、说不清的情况。
启发式教育方法观的主要方式是:
(1)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家长要鼓励孩子发问,并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一旦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你的重视和鼓励,就会更大胆更高兴地去探索并提出问题。当孩子说出某个与众不同的想法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赞许:“这想法真不错,连父母也想不出来!”切记不要嘲笑孩子,否则,他们以后不会再开口发问了。
(2)鼓励孩子大胆思考
孩子开始思考问题时是大胆的、无拘无束的,当然也会出现错误,许多家长都习惯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这是应该的,但也要注意,如果纠正过多,管教过严,就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孩子大胆思考,如果是新奇的,即使错了也要鼓励。
(3)加强对孩子求异思维
很多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这种训练原则能够启动孩子的思维,帮助孩子锻炼思维能力。孩子在自由玩耍时,可给他折纸、积木、拼图等需要动脑筋且能够自由装卸拆合的玩具,以启动孩子的思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0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