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因为皇帝是一妻多妾。为了维系皇家的宗法制(血统),才使用“嫡长子继承制”。这里的“嫡”就是正妻、原配的意思。正妻所生之长子,就是嫡长子。只要有嫡长子在,皇位就是嫡长子的。
夏朝时,开始从“禅让制度“,改为”世袭继承制“,这就是“家天下”的开端。等到商末周初时期,又开始在家天下的基础上,确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继承标准。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嫡长子继承制基本上被历朝历代所使用。但是,真的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却很少。
秦朝时,秦始皇没有立皇后。按理应该是长子扶苏继位。可是,秦二世胡亥(嬴政最小的儿子)矫诏杀了扶苏,自己当了皇帝。
西汉时,12位皇帝中,只有5位符合条件。
东汉时,12位皇帝中,只有汉顺帝刘保是长子。
唐朝,包括武则天在内,有21位皇帝,只有德宗和顺宗是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
宋朝18个皇帝中只有两三个是以嫡长子身份即位。
元朝由于蒙古旧俗的影响,就没有嫡长子继承制这一说。
明朝算是“嫡长子继承制”忠实执行者。但是,16 个皇帝中,只有6位是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朱允文(长孙),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厚照)
清朝在雍正之前,没有一个皇帝是”嫡长子“身份继位的。雍正之后实行秘密建储的继承制度,更是没有用”嫡长子继承制“!
综上所述,“嫡子”身份继位的真不太多。不过,除了少数民族掌权外,其他朝代都是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没有嫡长子,就立嫡出次子。没有嫡子,就从庶出中选长子。以此类推。要是没有孩子,再选兄弟或者子侄。
(文|勇战王聊历史)
简单介绍下嫡长子继承制,是一种宗法制度,具体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什么意思呢?立嫡以长不以贤就是嫡妻(正妻)所生的孩子要尊贵于庶妻所生的孩子,以年龄的长幼来定由谁来继承,如果是立储君就必须立嫡子中的长子,即嫡长子,立子以贵不以长指的是继承人都是自己嫡亲的儿子,如果哥哥的母亲为妾,但弟弟的母亲为妻,那么只要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打个比方,商纣王就是依据这一规定当上的国君,当时商纣王有个长兄叫微子启,是商纣王的亲哥哥,纣王的父亲想立微子启为太子,有大臣谏言:生微子启的时候纣王母亲是妾,但是生纣王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是妻,所以,生的纣王就是嫡出,而生的微子启就是庶出,所以即便是同一个母亲所生,母亲生的时候的地位也决定了生的孩子的地位,所以纣王就当上了国君。再谈问题中的嫡子多还是庶子多,当然是庶子多,虽然古法是立嫡以长,但实际情况皇位的争夺异常激励,兄弟相残也比比皆是,另外,皇位自己本身对立贤还是立长很多时候也犯难,比如康熙,儿子众多,贤的儿子也多,但是只有二皇子胤礽是嫡出长子,所以即便·胤礽上还有大皇子胤褆,但是他依然被立为太子,纵观整个封建历史,皇帝有四百多位,具体数字不统一,因算法标准不统一,但是这其中真正是嫡子继承皇位的较少,就我所知道的有汉惠帝刘盈、汉景帝刘启、汉成帝刘骜,魏明帝曹睿、晋惠帝司马衷,唐朝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少帝李重茂,明惠帝朱允炆、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嘉宗朱由校,清朝嫡子做皇帝最少,好像只有咸丰帝,当然有遗漏欢迎补充,这其中嫡长子继承的就更少了,越早当太子当然越危险,你看看太子李建成,早早立太子被李世民干了,太子胤礽早早立太子,成为众矢之的,两立两废,像这样的例子很多,皇位自古争夺很激烈和白热化,当然更残忍,无论是谁对权力的争夺都是不择手段的。
其实在古代,皇位大多数并不能正常继承。武将叛乱,文臣谋反是正常现象。正常传承皇位的,一般只是历史传承有序的大王朝,比如汉朝、宋朝、明朝、清朝,唐朝则不在此列,因为唐朝太宗起了个坏头,亲自砍死了哥哥,这个没法洗。
而题主所说的嫡子和庶子,就比较奇怪了。我感觉你问的是嫡长子和其他的嫡子,谁继承皇位比较多。因为正常情况来讲,在封建王朝庶子是没有权利继承皇位的。就连清君侧成功的朱棣,也一再强调他母亲是马皇后。不然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是会比质疑的。
至于当太子,这确实是个危险的活。因为涉及到权利,别说是你兄弟,便是你父亲都会防备你,你兄弟们想办法搞掉你,然后好去做你的位子。而你随着年纪的增长,身边的臣子越来越多,作为太子的你,你会发现在龙椅上的老父亲看你的表情也是怪怪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1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