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请。农作物不涨价,要分不同的角度来看。从横向来看,对比国际粮价,我国的粮食价格还是上涨了很多,以2018年3月8日当周全国原粮收购价格指数为134.95,比2009年同期的100.63上涨了34%;联合国粮农组织监测的谷物价格指数2018年2月为160.8点,较2009年的170.2点下跌了5.5%。目前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普遍高于国际粮价,也使得这几年来大量的进口粮食涌入国内市场,比较典型的是东南亚的走私大米,还有我们往年很少进口的高粱、大麦等。
从纵向来看,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粮食市场的逐渐放开,粮价在经历了2003年前后的大幅下跌之后,从2004年开始,国家先后出台了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油菜籽、玉米、大豆、棉花等临时收储政策,并且持续上调政策底价水平,使得国内的粮价与国际粮价接轨的目标迅速实现,各粮食品种价格相比于实行托市收购或临储收购政策前的价格,大幅度的上涨。举几个例子:目前国内中等小麦市场周均价每吨2490元,比2004年同期的1477元上涨了68.6%;中等玉米市场均价1836元,比2004年同期的1236元上涨了48.5%;中等早籼稻市场均价2554元,比2004年同期的1552元上涨了64.6%。
但如果对比物价上涨幅度,人民币超发,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等方面,如果以农民的种地收入来对比的话,确实涨的不明显,特别是近几年,生活成本的提高,使得大多数农民收入靠工资性收入,种地收入在整个农民家庭收入中的比重大幅缩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查统计年鉴。
我们再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农作物不涨价?刨除相对因素不说,从当前的形势来分析,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农作物,特别是米袋子菜篮子,涉及国计民生,涨价落价,在中国这么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耕地有限的国家,幅度不可能像国际市场那样,需要充分发挥有形之手的职能。
2.国内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全球也是形势大好,使得近年来国内外粮油供需基本面比较好,库存水平一直处在历史高位,供大于求的格局也不支持粮价继续上涨。目前来看,我国小麦、稻谷、玉米库存依然充足,2018年去库存将是政府调控的主线任务;大豆油脂依赖进口,国际库存也比较充足,美国和南美,在大豆出口到中国的贸易竞争越来越大。
3.国内外市场之间的联动性越来越强,外盘对中国市场影响也越来越大,涉及面也越来越大。国内粮价的居高,使得底价的进口粮“虎视眈眈”。
4.人民消费习惯在发生变化,不断升级,肉蛋奶蔬菜等增多,点心面包营养品等空间巨大,基本农作物需要提高附加值。作为种植户来说,更要和市场接轨,改变思路,以前是种什么卖什么,现在应该改为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
眼看着产量上来了
现在不光是稻谷、玉米,你上网几乎能看到所有农产品产能过剩的新闻,就是现在大幅增产,产量上来了,我小时候一公顷玉米产量不到八千斤,现在是两万斤甚至更高,市场消化不了那些东西自然就不涨价了,以前稻谷产量少,很多人吃不上大米饭,现在是吃不完,谁有啥办法,美国那边玉米更便宜。(图片来自网络)
很过水果也都便宜了
现在什么农作物都是高产品种,市场真消化不了谁有啥办法,种啥啥多。小时候家里的菜园子全种满了各种蔬菜,现在种植面积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还种原来那些根本就吃不完,都产量老大了。我们买水果就知道、以前香蕉、苹果、桔子、草莓都是什么价格,现在呢?(图片来自网络)
消费不了那么多高端农产品
有人说搞精品农业,有钱人还是少数,形成不了规模,规模大了还是消化不了,我们知道褚橙,他们一开始也根本就卖不掉,后来发现是褚时健老爷子这才火了,有点像现在网红,不然根本也是卖不动。他种那点橙子不说占全国多大比例,就是在那个县的比例(图片来自网络)
能占多少?这个整多了也是难消化,比如褚老把半个云南的橙子都让他种,能不能卖出去,也是很难说,总体消费人群有限,或者是运营成本高,搞不了。马云有钱搞河马生鲜,现在全国能有几个店,是他开不起、还是别人吃不起?农产品想大范围提高价格不现实。它也脱离不了市场供求,太多了、我感觉没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1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