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缺粮,诸葛亮北伐缺粮,不打仗士兵是怎么解决吃饭问题的

打仗打的就是钱,为什么秦始皇宁愿修万里长城也不愿意去讨伐匈奴,一劳永逸的解决北境问题呢,因为取征伐匈奴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都要比修长城还要多,可以想想打仗是一件多么耗费钱粮的事。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个是打仗自古以来的真理。因为不管是人还是战马都是需要吃的,需要粮食的。一旦没有粮食了,士兵就会哗变,叛逃,战马也有可能被饿死。长平之战不光是赵国缺粮食,秦国也是一样的。只是说秦国的国力要比赵国强,拖得起,就像冷战时期的美苏一样,苏联也是硬生生的被美国拖死了。但是我们都会发现打仗的时候就会发现到处缺粮食,但是不打折的时候基本上就不缺粮食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来说这样的观念本来就是错误的,其实在封建社会,不管是任何时代都是一直缺粮食的,真正能够让所有的老百姓都吃饱饭,国库充盈的时代基本上是没有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历史是记载什么的?历史只是记载一些大事件的,兵者国之大事,只要是牵扯到军事方面的肯定是要记载的,所以历史上面对于战争的记载是最多的。对于老百姓今天缺少粮食,明天缺少衣服的肯定是没有人去管了,也就没有人记载了,除非是遇到大的灾害一些的才会有一些记载的。

其次就是打仗需要的粮食确实要比不打仗的时候多多了。其实士兵来说消耗还不是最大的,关键的就是后勤消耗比前方消耗更大,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淮海战役,解放军大概就是60万人,但是后面给解放军做后勤的光是老百姓就达到了543万人,如果加上解放军自己的后勤部队的话,想想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长平之战秦军一共投入的也就60万人,当然在那个时候秦国肯定是不会投入500多万的后勤力量的,这个也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的,当时秦国的总人口也不过六七百万左右。但是后勤的消耗是不容小视的。

而且还有一点我们要注意到,中国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军队是在唐朝之后才出现的,什么意思?就是说在唐朝之前其实兵农是不分开的,打仗的时候就是士兵,不打仗的就是在家种地的农民,一旦打仗了大部分的男丁都要上前线,那么农村自然没有种粮食了,而且还需要更多的后勤人员,所以我们才会在电视上或者是历史书上看到一些记载一遇到打仗的时候到处都是荒地,时代太乱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没人种啊。没人种国家也收不上来粮食,自然就会缺少粮食,汉武帝和匈奴打了几十年把匈奴打垮了,但是大汉帝国自己也差不多垮了,大汉前期数十年积攒下来的被汉武帝全部消耗完了,而且汉武帝还一直在增加税收,导致老百姓民不聊生。但是和平时代的话,基本上都是在家种地的,所以也不会存在多大的缺粮食的问题。

战时和和平时期的形势是完全不同的,这个要分两方面看:

一,劳动力的问题

就如题主所提到的长平之战和诸葛亮北伐,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士兵都不是职业军人。因为古代的生产力落后,历史记载中一场战争动辄几十万的兵力,如果这几十万人都是平时不事生产的职业军人,不仅难以供养,也相当于少了几十万最精壮的劳动力,社会生产效率也会收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古代绝大多数士兵平时都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干完活后操练一下,不耽误社会生产,除非出现自然灾害等不可控的因素,保证基本温饱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二,战时运粮的损耗问题

同样是因为古代落后的生产力造成的。众所周知,古代没有大型机械,各种运载工具只能依靠人力、畜力和船运。和平时期运粮路线都是固定的,这时候基本都是通过水路用船运粮,就像清朝时候的漕运制度将南方进供的大米运到京城。

但是战争时期,战场是不可能固定的,更不可能刚刚好有一条可以用来通往战场可以用来运粮的水路,这时就需要人力和畜力往战场上送。显而易见,人力和畜力相比于船运粮食效率是极低的,而且不仅效率低,损耗也是十分惊人的。

因为船运粮食只需将粮食装载到船上,靠风力和水的浮力就可以平稳前进,需要的劳动力极少。而单纯人推马拉将大批粮食远距离往前线运送的话,劳动力也是需要吃饭的,吃的就是运往前线的粮食。战线拉得越长,运粮的劳动力吃的越多,损耗的粮食当然也就越多。而且征调运粮的劳动力也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所以古代才产生这么一句话,“千里不运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不然为什么到了清朝道光年间,运粮的漕船搁浅在江苏境内,道光皇帝宁愿花几百万两银子去解决漕运问题也从没考虑过走陆路运粮。

所以综上而言,战时一方面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产生损耗,另一方面运粮也会极大的损耗,当然就会缺粮。反之和平时期劳动力充足,也不会有粮食的损耗,保证基本生活需求还是没有问题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2188.html

(0)
上一篇 2022-09-15 下午3:19
下一篇 2022-09-15 下午3: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