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悟空问答这个平台详细给大家普及一下:
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其实文人也有高下之分的,读书人虽然不能与武夫一样华山论剑拳脚功夫上见真章,但也有可比的。比如说比背书,科举时代,死记硬背也是读书人的基本功,大家凑到一块,不是问“吃了没有”,而是问“近读何书”,倘若恰好二位读过同一本书,那就会拉开架子比试一下背书的功夫了。
这种情形在科举最盛的宋代最是寻常,许多人背书的功夫确实牛皮哄哄的,不得不令人叹服。
宋绶与夏竦都是北宋仁宗朝进士及第的高官,读书人为官有个臭毛病——文人相轻!心底腹诽,表面上却装着一团和气。
一天,两人路过一家寺院,正好赶上小和尚们考试。在宋代,并不是披个袈裟就是和尚了,想撞钟混斋饭吃的根本没有市场。小和尚们今天考的是背诵佛家典籍《法华经》,一个年龄不小的和尚,背得十分吃力,被老和尚棒喝之后更是脸涨得通红,羞惭的退在了一边。
宋绶、夏竦二人看得摇头叹息不已,上前问道:“敢问大师在此撞了几年钟啊?”
和尚脸上腾起一团红云,偷眼望了一眼老和尚不敢诳语,只好实言相告:“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宋绶、夏竦二人一听这和尚出口成章,顿时收起了轻视之心,转而向老和尚求《法华经》一观。老和尚见二人气宇轩昂,不敢怠慢,令小和尚去取了两部《法华经》。宋绶、夏竦各自收了,相互约定,看看是谁先将《法华经》背诵下来。接下来的几天,二人闭门不出,在家中生吞活剥《法华经》。
结果,夏竦略逊一筹用了七天,宋绶仅用五天时间就背过了。要知道,这两们都是人到中年的岁数了,如果年轻,估计有两天就可以做到了。
这份背书的功夫,比起郭靖背《九阴真经》来不遑多让。
夏竦和宋绶的背书功夫还只是寻常,比他们更牛的宋人比比皆是。
有宋一代的博闻强识当数赵元考,赵元考有个“著脚书楼”的外号,用白话讲就是移动的图书馆。天知道这人的大脑是什么结构了!一次,几个同僚谈论药方,有一味药不知出处,就去问赵元考,赵元考马上告诉他们在《本草》“几卷附某药下,在第几页第几行”。几人不信,索书“检之果难”。
如果去问度娘的话,也得输入打开网址浏览才可以做到。赵元考张开就来,这种行为简直太妖孽了。
明万历年间也有个记忆力超群的牛人叫林志。一天,林志外出碰上下雨,就到一家染坊避雨。雨越下越大,林志闲极无聊就取过染房的账簿胡乱翻看打发时间,等到雨过天晴匆匆而去。不料,天有不测风云,那家染房因走水,将店中账簿烧得化为灰烬。消息传出,登门讨债的人蜂拥而至,其中不乏落井下石者。反正账簿烧了死无对证,索性狮子大开口。染房老板呼天抢地,一筹莫展。
巧的是,林志恰好又经过此间,见闹哄哄的就挤进去瞧热闹。当即施以援手,“取笔疾录,不爽一字”。众人瞧得瞠目结舌,那些想要浑水摸鱼的家伙见状,只得灰溜溜的闪人。
如果没有林志,染房老板估计得去上吊了。
大家懂了吗?
谢请。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文,第一层意思指文章。文章之间的竞争评议,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践标准、客观标准,由于每人的喜好、经历、见识、学识、性别、年龄、地位、立场等不同,对一篇文章的评价也不同。有时评价文章,甚至把文章之外的标准也加进来。如:李绅《悯农》写得不错,但李绅为官太贪婪。所以,没有文章能让所有人说是第一名。有人喜欢《红楼梦》,我一看就走神。
文,第二层意思指文人。文人个个自恋,牛皮哄哄,内心自觉老子天下第一,其他人不可能第一,都是第二。所以有苏轼与和尚“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的故事。
文无第一,第三层意思指社会经验:写文章的人,千万不能嘴上称,我是天下第一。要谦虚:我不是第一,还有比我更牛的。不然会被其他文人唾沫淹死。
“武”的评价有客观标准,两人决斗,站立者胜,倒地者败。不限时间方式地比下去,平手的情况几乎没有。所以:武能分出第一名第二名。
总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指文分不出上下,武能分出高低。此语是互文。
至于此结论对不对,大多数情况有效,但实力悬殊的文章放在一起,肯定有高下,中秋之诗词,苏轼“明月几时有”一出,余词皆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