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会指责榆中学生并不是回信的内容,而是性质。但是这件事并不局限于这封信。
简单说,表达同样内容的方式有很多种,他们选择了最恶的那种。
他可以写信给教育部门,可以写信给捐赠者的学校,可以将多余的用品捐给更需要更需要的人,但他直接回信用讽刺谩骂的语气。
这种语气预设了一个现实——捐赠的孩子是为了提现优越感在施舍他们!
我们相信捐赠的孩子和被捐赠的孩子出发点是善良的,那么是谁扭曲了这件事呢?
1.贫富差距导致的社会矛盾。
受先天条件和政策制约导致部分人先富起来,这部分人有没有成为后富者的拦路石,这不好说。但优越感确实逐年攀升,优越感需要对象,于是造就出“可怜人”的说法。靠同情“可怜人”来找关注的视频在网络上比比皆是。
2.捐赠制度的敷衍了事
这是很重要的。
我说过孩子通常不会想太多,但听多了自然会去想,想的不顺自然要表达。在此之中,关键是孩子们到底听到或感受到了什么?
肯定是我们的捐赠制度存在不调查,瞎用力,贪任务的现象。制度内从收集、运输、发送的整体环节都表现的轻浮与不尊重(我想用侮辱这个词)。
我们可以试想,孩子们被集中在操场。一群熟悉的陌生人微笑着把一堆他们并不缺少的东西发给他们,然后命令他们站成一排,要装作兴奋的样子,举着施舍品,感恩戴德的拍照。这其实就是公开侮辱。
可能是中国人太多,在做好事这方面,我们确实缺少人文关怀。
3.对孩子的教育引导
我们的教育过于功利,不会注重孩子心灵的培养。
孩子们觉得被侮辱了,而且是年复一年的侮辱,却没有老师、家长、制度认为这是需要改变和疏导的。
可以想象制度的态度:又完成了一项指标,今年的KPI有保证了;家长的态度:要这玩意有个屁用,赶紧扔了;老师的态度:给你就拿着,那里那么多话。
孩子是很单纯的,也是最情绪化的。没人在乎他们的感受,他们自然也不需要在乎别人的感受。所以才用了宣泄的方式写信。
总之,我认为学生应当承担20%的责任。在这里贫富差距10%,制度僵化40%,缺乏引导30%。
但为什么人们都在骂学生呢?我一句话来总结就是——骂人的从来追求自己爽,不在乎问题。
学生是表象,是弱势群体,是骂在身上会痛的实体。至少九成的骂人者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宣泄自己的情绪。制度和机构永远不会不好受,只有实体才会痛。
其实,我觉得这件事暴露出制度僵化和教育缺失的问题,着实要引起重视。我最害怕的是一堆xx觉得网上骂人不爽,直接写信去学校骂,然后骂家长,骂当地人。
首先肯定的是,这两地的孩子都没有错,错在社会的引导和素质教育推广力度欠缺有直接关系!
其次,这个事件的底层逻辑是:平常人们提到“捐赠”就和“贫穷”组合在一起!捐赠的目的不是“救济”而是“”帮助!捐赠的本质目的是善意的帮助!武汉疫情各地甚至是全世界为捐赠医疗物资,是因为穷吗?是因为材料短缺,生产力不够有再多的钱也不管用。
再次,城市里的孩子,没有太多的社会实践去了解偏远地区和农村的面貌、经济等实际情况。他们从小就被教育有旧书旧衣服或者不穿的新衣服,我们不能扔,应该捐赠给偏远地区的没钱买东西的小朋友!同时,他们唯一出去见世面的机会就是和父母出去旅游,去的都是美的自然的,繁华的地方,真正没有机会体验到社会的全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2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