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根据史书,身世有点拿不准,因为两部《五代史》里对石敬瑭的身世说法不一。
薛居正的《旧五代史》说,石敬瑭是山西太原人,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蜡,汉景帝丞相石奋的后人。
但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中则说“其姓石氏,不知得其姓之始也”,也就是说石敬瑭的身世不清不楚,欧阳修也是借机骂他是野种,但根据此说法,很多人说石敬瑭是沙陀族人。
反正不管怎么说,石敬瑭是沙陀族建立起的后唐的一名打工仔,还是个非常厉害的打工仔,皇帝李存勖命令李嗣源和石敬瑭去平盘魏州兵变,结果事与愿违,叛军居然和平叛军一起勾结,拥护李嗣源为帝。
这么一看,黄袍加身看来决定不是赵大的专利啊。
但是这个李嗣源真的是赶鸭子上架,想带着叛军回京请罪,结果石敬瑭劝他夺取汴州,成就大事。
于是李嗣源只好答应了这个建议,石敬瑭带三百兵攻下汴州,李嗣源成了后唐的第二位皇帝。
之后,参与了后唐一系列政治活动,李嗣源死后,李从珂即位,并不信任石敬瑭,就借将其调往其他地方任职的机会除掉他。
石敬瑭为了自保,慌不择路的向辽太宗,也就是契丹人求救。
求救就求救吧,石敬瑭却开了个先河,遗臭万年的先河。
石敬瑭向辽太宗耶律德光行了父子之礼,当时耶律德光34岁,石敬瑭45岁,爹比儿子还年轻,当年的三百人夺取汴州城的石敬瑭,脸皮真的比城墙还厚。
不但如此,他向自己新认的干爹承诺,若是助他问鼎中原,就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这个买卖“父皇”觉得可以做,于是就答应了出兵,帮着石敬瑭灭了后唐,并让他建立起了后晋。
燕云十六州从此从中原王朝被割让给了契丹人,北方百姓从此生活在契丹人的统治下。
不仅如此,石敬瑭还每年给契丹进贡,与换取契丹的支持。
石敬瑭就这么,发明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可耻的称谓:“儿皇帝”。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认贼作父本身不重要——大唐从李渊到李亨,都认过:李渊起兵时旗号红白双色,有人认为白色即象征突厥;李亨则更是直白地说“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所谓的收复两京其实是收复是一座空城(洛阳),后来的唐德宗李适甚至在回纥可汗马前行拜舞之礼,这对于唐朝是莫大的羞辱。
所以关键在于:
一,借外族之力以后干了什么。假如石敬瑭能一统中原,之后如李世民和李适一样,一雪前耻,大破北族,那石敬瑭的行为也只会被说成是权变之举,因此骂他的人也不会多。然而石敬瑭没做到。称帝以后的七年时间,内不能定北方以至于藩镇屡屡不服,外不能安契丹以致北上为“父皇帝”进贡珍玩之车络绎不绝。晚年更是吏治腐败,朝纲紊乱,忧郁成疾而死。可谓生的耻辱,死的窝囊。这个死法,还不如曾经一度打得耶律德光“乘奚车退十馀里”的石重贵。
二,怎么借的外族。李渊和李亨联合外族虽然丢脸,但是也只给了些金银玉帛或者任其纵兵抢掠;到了石敬瑭这里直接将华北平原北方的屏障——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自此之后的后汉、后周、南北宋,都没有能够收复此地,直到1368年徐达北伐才收回此地。数百年间,北族铁骑纵横中原,毫无天险可守,石敬瑭此举不单单是他晋室的罪人,更是后代数百年的罪人。
严格说来,李克用、石敬瑭、刘知远这些人都不是汉族人,而是沙陀族人,是原来西突厥的部族,西突厥被灭亡后,沙陀人投降了唐朝,并作为雇佣军长期为唐朝征战。
其次,历史上“认贼作父”的不在少数。比如唐高祖李渊刚起兵的时候,为了获取突厥的支持,不惜向突厥称臣、进贡、借兵,他对突厥人说:“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这在中国历史上开了非常坏的先例。
后来在安史之乱中唐肃宗也是用这种办法向回纥人借兵,唐肃宗和回纥人约定:“克城(长安)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回纥人攻下长安以后,把都城长安洗劫一空,留了个空城给唐朝。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说:“唐起兵而用突厥,故其后世师之,用回纥以诛安、史,用沙陀以破黄巢,而石敬瑭资契丹以篡夺,割燕、云,输岁币,亟病中国而自绝其胤。”
所以王夫之就看的很清楚,石敬瑭这么干,在当时并不算事。李渊称臣纳贡,但是国力一旦强盛,马上就翻脸,加上后来李世民、李治,三代努力,灭亡了突厥汗国,成为天可汗,谁还在乎李渊当初的称臣呢,只会夸奖李渊能屈能伸、韬光养晦。
石敬瑭真正的问题,是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导致后来的宋朝长期处于不利地步。
当然,这其中还有宋朝的神助攻。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时,一样没有燕云十六州,凭借本身的武力就能将蒙古人赶出北京。宋朝没这个本事,就拼命说,不怪我们无能,都怪石敬瑭割让了燕云十六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2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