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为何蜀国国力会越来越不支

公元222年,夷陵之战,蜀军一败涂地。次年,刘备忧病而亡。临终,他把儿子刘禅和蜀国的未来一并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

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够安邦定国,完成我们的大业。如果我这个儿子是可以辅佐的,请先生辅佐他;如果我这个儿子是不中用的,请先生自行其是。)

诸葛亮泪流满面,“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臣一定尽到一个顾命大臣的辅佐的职责,以忠贞不二来报效陛下,直至献出我的生命。)

这就是著名的白帝城托孤。

223年,十七岁的刘禅登基。刘禅即位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大事小事,所有的事,都由诸葛亮拍板作决定。而且,裴松之注引的《魏略》还记载了刘禅的一句话,“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也就是说,军政大事都由你诸葛亮说了算,寡人只负责一件事,祭祀天地。

在刘禅继位后,诸葛亮也的确得到了极高的权限与待遇:封武乡侯,身份崇高;开府治事,拥有独立相权;领益州牧,要知道当时蜀国也就剩下一个益州了。大权独揽,不可不谓位高权重。从此,蜀汉政权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我们称之为诸葛亮时代。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诸葛亮坐上了蜀汉政权的权力巅峰,但这把椅子实在不好坐。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是先主刘备留下的烂摊子——一个千疮百孔的蜀汉帝国。

刘备伐吴可谓举全国之力,惨败的结果使得蜀国元气大伤。从地盘上看,蜀国丢了最富庶的荆州,失去了最重要的兵源和粮草赋税基地,也失去了从荆州北伐中原的战略支撑,被迫退回了蜀中,蜀国实力一落千丈。从兵力上看,刘备几乎把蜀国精锐打光了,十数万人马损折大半。家底被挥霍的差不多了,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更为可怕:

第一、国民经济严重受损;

第二、蜀国各地叛乱不断;

第三、与吴国关系不甚明朗;

第四、北方的曹魏借机施压,来书让蜀国去帝号称蕃。

此时的蜀国,内外交困、疲敝不堪!

诸葛亮是如何应对的?

首先,休养生息,大力恢复经济生产。亲自监督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舍等基础工程;组织养蚕、织锦、煮盐、治铁、铸钺等具体的生产。

其次,对于对那些叛变集团,加以安抚,不采取军事行动,只专心推广农业。

第三,派尚书邓芝以中郎将的身份,前往东吴王国聘问。诸葛亮的主动示好

最后,对于曹魏的态度,坚持不变。蜀汉正统与汉室窃贼势不两立。

诸葛亮真是使出了全身解数,维系着这个孱弱的帝国,而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袁子》载,“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除了从国家层面进行重新布局规划,其实对于诸葛亮个人来说,也有着极难处理的复杂关系,一个是君臣关系,一个是同僚关系。

诸葛亮和刘禅,是一对非常君臣。刘备临终前对刘禅说的是,“事之如父”,你对待丞相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刘备对诸葛亮说的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名义上是君臣,却又如父子、如师徒,而且因为那句“君可自取”,二人关系更加微妙。易中天教授打了个比方——此时的诸葛亮之于刘禅,已经无异于曹操之于汉献帝。

如此微妙的君臣关系,诸葛亮如何处理?

八个字:尽心竭力,大权紧握。

诸葛亮兢兢业业,但刘禅表面的百依百顺之下,对于这个控制欲极强的丞相,是否心怀不满,也许真的在所难免。

至于同僚关系,更是复杂。整个蜀汉集团由荆州势力、东州势力和益州势力共同组成。自刘备入川以来,三者之间始终在角力。刘备临终,给诸葛亮配了一个副手李严,本意大概也是希望平衡一下内部力量。可惜李严并没有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反倒处处掣肘,最后被诸葛亮贬为庶民。李严的案例极端了些,但诸葛亮和李严的关系,其实也是蜀汉政权内部斗争的一个缩影。所以作为诸葛亮,想要时刻平衡各方,谈何容易。

那他又是如何处理这份关系的?

也是八个字:洁身自好,依法治蜀。

诸葛亮对自己要求极为严苛,奉公廉洁,以身作则。同时,面对亲疏,如何一碗水端平,法律与制度是最公正的。所以,人们看到了诸葛亮的铁腕。不仅对李严,对自己的亲信、挚友马谡,一样当斩则斩。

内忧外患,如此种种。

后人再看,不免心疼丞相。诸葛亮蛰伏多时,当终于可以一展身手时,却只剩断壁残垣。可以说诸葛亮用尽了全身气力,稳定了局势,并带着蜀国又步履蹒跚地支撑了多年,实属不易、实属难得!所以,后世敬其才华、叹其人品。而他也的确践行了自己在先主榻前的那句承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蜀国国力越来越弱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北伐 而是蜀国人才断层太严重了 导致治理的越来越差 诸葛亮为什么事必躬亲 除了诸葛亮权力欲很大之外就是蜀国已经没有什么优秀的人才了 早一代跟着刘备南征北战的能臣已经死的差不多了 蜀国末期吴国使臣张恢出使蜀国回来的时候就说这个国家快完了朝堂上听不到正义的言论田野间看到老百姓都有菜色就说明了 诸葛亮姜维北伐并不是压死蜀国的最大重担 蜀国偏安一方不北伐以攻代守迟早会变成南宋那样的偏安政权 再加上内部矛盾激烈 对外战争是整合内部的最好方法 诸葛亮姜维北伐虽然加重了国民的负担以战养战掠夺曹魏的人口还补充了蜀国自身人口少的劣势 留给诸葛亮姜维的政治舞台太小了 他们也只能做到这些 压垮蜀国的不是外部因素而是内部 益州本地士族派系和占据统治地位的荆州派系矛盾很大 蜀国末期魏国应得天下的言论在蜀国相当的有市场 益州本地士族巴不得魏国打进来 因为魏国的九品中正制很符合他们的利益 蜀汉时期益州本地士族只是三等公民承受的负担最大得到的利益最少 曹魏打进来实行九品中正制蜀人治蜀他们的利益就最大化了 于是蜀国只能靠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 但同时又加重了国民负担 蜀国穷兵黩武一共不到一百万人口的国家养兵十多万官吏数千人 再加上军旅数出老百姓负担就更重了 再加上人才断层的严重 对内治理的越来越差 所以国力也就越来越差 不战慢性死亡 战有一线生机也只是一场无尽头的豪赌 最终赌没了国家 谁也无力回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329.html

(0)
上一篇 2022-04-21 下午12:04
下一篇 2022-04-21 下午12: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