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与司马迁一点关系都没,司马迁是一位修史官,汉代修史极其讲究客观性,可以使用春秋笔法一笔带过,但绝不可以无中生有编造是非。霍去病之死,很可能是官方给出的原因不受认可,真实原因无迹可查,司马迁更没有兴趣追查,故而一笔带过。班固同样如此,这才是修史官职业素养的体现,没有敢与不敢。至于霍去病的死亡原因,史料中唯独留下了其弟霍光的上书,提到了霍去病是病逝,而这个上书是为了霍去病孙子霍山请封侯爵,所以在霍去病的死亡原因上需要树立合法性,故而这个原因并不受后世认可。
(霍去病剧照)
霍去病死亡原因存在隐瞒的可能
“元狩六年薨”——《汉书》
“元狩六年而卒”——《史记》
霍去病在事业发展至鼎峰的时候突然离世,时年24岁,此时的霍去病官居大司马、骠骑将军,汉武帝最欣赏的将领,势头已经超越了大将军卫青。如此重要的人物,在去世的时候居然没有死亡原因的记载,而司马迁却详细记录了霍去病去世后的葬礼,大到陵墓的修建,小到送葬队伍的规模,这样避重就轻的记录很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且霍去病刚24岁,他在与匈奴作战时,多采用长途奔袭的战术,这种战术对于将领和士兵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如果放在今天,可以用“特种兵”来形容奔袭队伍,说明霍去病的身体条件是非常棒的。那么如此年轻,又身体素质极佳,怎么会突然间去世,并且没有留下死亡原因的记载呢?
“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史记.霍光传》
到了汉成帝时,博士褚少孙补修《史记》,其中提到了霍去病异母弟霍光于汉宣帝时期的一份上书。霍光病重将亡时,请求将自己的封邑分出一部分给霍去病的孙子霍山,以继承霍去病的香火。汉宣帝对此上书下诏回应:“骠骑将军去病,击匈奴有功,奉为冠军侯,薨卒,子侯代立,病死无后。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其以邑三千户封云为冠军侯。”这里霍光上书是说病逝,汉宣帝诏书则坚持薨卒,这或许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官方刻意隐瞒了霍去病的死亡原因,而霍光为了顺利请封,以病逝树为由立合法性,或者为官方遮掩。但他如何也想不到,这份上书被后世史官收录到《史记》里。
(霍光剧照)
霍去病因生病而亡本身也不合常理,有人推测说匈奴人打仗,喜欢利用动物尸体污染水源,霍去病就是饮用了被污染的水而至感染。但从时间上看,霍去病最后一次出击匈奴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年),也就是漠北之战,“封狼居胥”就是发生在该年份。霍去病死亡时间是在两年之后,而且在元狩五年还记录了霍去病陪汉武帝狩猎的事件,元狩六年还上书汉武帝立储之事,说明霍去病去在世前的身体状况尚且正常,细菌感染的潜伏期没有这么久,所以他因慢性病而亡的可能性非常小,但也不排除急性病导致死亡的可能。
霍去病死亡原因的推测
- 汉武帝所杀
认为汉武帝策划杀害霍去病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汉武帝的制衡措施开始失效,这主要是针对大将军卫青的名望已经被霍去病压住。汉武帝重用年轻将领霍去病,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元朔六年(前123年)两次出击匈奴时展现的军事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制衡军中威望过剩的长平侯卫青。而到了元狩四年,这种制衡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卫青此前一共出击匈奴七次,共计斩敌五万多;而霍去病共出击匈奴六次,共计斩敌十一万多。年轻的霍去病军功已经是卫青的两倍,汉武帝因人设岗,令二人都做了大司马,并规定了霍去病的骠骑将军从官阶到俸禄,都要与卫青的大将军一样。这就像一个风向标,从此朝廷大臣,军中军官都开始巴结霍去病,并且很多卫青旧友、门客都转投霍去病门下。这虽然打压了卫青,却又成就了另一个隐患,且相比较卫青“仁慈、和善”的性格,霍去病更为年轻气盛,难以驯服。
“陛下恭让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职而言。臣窃不胜犬马心,昧死愿陛下诏有司,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唯陛下幸察。臣去病昧死再拜以闻皇帝陛下。”——《史记.三王世家》
其次是霍去病干涉了汉武帝的家事。霍去病在元狩四年拜为大司马后,便成为请求册封皇子的发起人。并在上奏中点名了皇子迟迟不受册封,引起群臣私下埋怨,这里很明显看出霍去病已成群臣的代表,埋怨之声皆诉于霍去病,这本就是古之忌讳,何况霍去病另一个身份是骠骑将军呢?在这封奏章中,还明确指出了“盛夏吉时”,也就是说给汉武帝规定了时限,往好了想是替皇家着想,往歪了想,握有兵权的霍去病为何如此着急立储?汉武帝生性多疑,且是在政治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千古一帝,面对此奏章,怎能不生疑惑?
最后是霍去病当着汉武帝的面擅杀朝臣。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也是霍去病军事生涯的领路人,从这层关系上讲,霍去病是比较维护舅舅的。在漠北之战中,飞将军李广饱受卫青打压,并因走错路线延误会师期限,这位老将军没有完成自我救赎,且最终自杀谢罪。李广的儿子李敢因此怀恨在心,认为卫青害死了自己的父亲,故而刺伤了卫青。霍去病得知此事以后,便在元狩五年陪同武帝狩猎时,当着武帝的面射杀了李敢。此时的李敢已经是朝廷正式赐封的关内侯,霍去病此举既藐视了法律,亦挑战了汉武帝的权威。
以上是汉武帝动杀念的三个原因,但元狩六年匈奴拒绝向汉称臣,汉武帝欲再次发动战争,霍去病是在战争准备阶段去世的。汉武帝此时具备用人需求,即使动了杀念,也应该在这场战争打完之后才合理。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年轻气盛并不责怪,在李敢被杀后,武帝还令人封锁消息,对外宣称李敢是鹿角顶死的,既然想杀霍去病,就没必要遮掩他的罪行。而在请册储君一事中,大多数人认为这是汉武帝向霍去病做出的指示,是将拥立之功记在霍去病头上,以便后继者能够与霍去病继续保持良好的君臣关系。在霍去病去世后,汉武帝为其修建了祁连山模样的坟墓,以彰显其功劳,并准陪葬茂陵,送葬规模也是王侯级别,这一切仿佛也排除了武帝杀人的可能。
(汉武帝剧照)
卫家谋害
卫家谋害一说,主要是从汉武帝以及霍家对卫家的态度而言。霍去病去世之后,汉武帝也就再未重用卫青,且一步步将卫青架空。元鼎元年(前116年),卫青长子卫伉被削去宜春侯爵位;四年后,次子卫不疑被削去阴安侯爵位;三子卫登被削去发干侯爵位。卫青在朝堂上也有职无权,为了谋求安全,他娶了比其年长十几岁的寡妇平阳公主。虽然汉武帝对卫青的打压主要是出于防范外戚权势过大,但也没有必要将一个功臣往死里踩。这种打压在时间点上也颇为蹊跷,霍去病在世时,汉武帝有意培养新秀,做以平衡。而霍去病去世以后,又回到了一枝独秀的局面,按理说重新重用卫青才对,怎么会破罐子破摔呢?匈奴虽已远遁漠北,但依旧未向汉朝称臣,汉武帝仍希望彻底歼灭单于主力,这个任务在霍去病去世后,应该是卫青最能胜任,汉武帝宁可抛弃理想也要打压卫青,这里就存在很大疑点。
从霍家而言,霍光本是个农村放牛娃,被霍去病带往长安一步步改变了命运,19岁就做了侍中,进入朝廷核心权力圈子,他对霍去病的感激之情可想而知。而霍去病又是因为卫家一人得道,才有了升天的机会。所以霍、卫两家不仅仅是亲戚,而且是官场上互相扶持的利益团体。但在霍去病去世以后,霍光被武帝迅速提拔,由奉车都尉做到光禄大夫。可霍卫两家的关系缺越来越疏远,由其是卫青遭受打压时,霍光也并没有帮助维护。在卫家遭受“巫蛊之祸”的牵连时,霍光一直陪侍在汉武帝左右,也未曾帮卫家发过一言。在受武帝托孤,成为汉昭帝首席辅政大臣期间,出任大司马、大将军之位,却对孤苦伶仃的卫子夫曾孙刘病已不管不问,汉昭帝驾崩,宁愿拥立刘贺,也不曾想起这位遗孤。
似乎霍去病去世以后,皇家、卫家、霍家的氛围就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家与霍家越走越近,两家也都越来越疏远卫家,这就不得不令人联想到霍去病的死,很可能是卫家的谋害。但霍去病与卫青并没有利益冲突,霍去病的异军突起并没有对卫青造成威胁,反而是使两个家族的政治影响力更大。两人从为人处世,到拥护太子刘据的政治立场都是一致的,霍去病还冒着犯罪的风险杀了李敢,说明二者关系相当融洽,卫青在历史上又极具好名声,为人忠厚慈善,气度宽广,谋害之说找不到合理依据。
(司马迁舞台剧照)
综上,历史上霍去病死亡原因,是汉朝官方有意隐瞒的,此间缺乏史料记载,主要是由于修史官坚持客观的职业素养,并非害怕。也可能是官方可能给出的病逝说法不受到认可,故而一笔带过,不言原因。这种可能性最大,一方面是霍光之后的上书中提到病逝,二是霍去病在当时的影响力较大,其去世后需要向军人和人民一个说法,为了达到稳定人心的效果,官方给出了“病逝”。纠其真实原因,汉武帝和卫家谋害都有可能,但也都没有证据,有待历史学家进一步考证。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
这话就有失偏颇了,说严重点,就属于阴谋论了。说实话,有多少人真正读过《史记》或者《汉书》的,关于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记载,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史记》中的《卫将军骠骑列传》,至于《汉书》里面,大多数是从《史记》里面借鉴的,也就是说你信也罢,不信也罢,关于霍去病最早的记载,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霍去病怎么死的,我想即使司马迁知道,他也不会去隐瞒的。司马迁的为人,我们不是不知道,他能够为李陵的之事出言,不惜顶撞汉武帝,可见他不会为了皇帝的压力而违背他的人格。这是其一,其二,在《史记》中,他甚至能够为汉朝高祖皇帝刘邦的敌人项羽立本纪,甚至是刘邦自己的黑料都翻个底朝天,他还需要替谁隐瞒什么吗?
很多人喜欢阴谋论,认为霍去病的死另有原因,我想这是不对的。之所以司马迁会对霍去病的死草草带过,我想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没什么记载的正常死亡,像老死、病死都属于正常死亡。霍去病年纪轻轻,自然不是老死,那是病死了。很多人不相信,霍去病才二十几岁,怎么可能病死呢?其实这是我们的一个错觉,现代医学的进步,让我们以为年轻人不明不白地死亡就是非正常死亡,但是在古代,这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要知道古代平均年龄不到四十岁,那个时候医疗兵不发达,稍微一个流感就能要人命,或者是伤口感染都有可能要了一个年轻人的性命。从霍去病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去病,暗示他小时候身体并不是太好,所以家人希望他能够健康长大。虽然他早逝令人惋惜,但这并不是一件有悖常理的事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4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