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如果我说该老师有一部分的责任,你会不会生气?
我以亲身体验来说明好么?
在我孩子六年级的时候,他们班新来了一位班主任,非常强调孩子的字体好坏。说不管是对现在小升初考试还是以后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还有以后到了社会,一手好字是受益无穷的。
然后,我很赞同老师的说法。本身孩子的字迹不算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所以就找了离家近的相对来说口碑很好的一个书法培训班。我不专业,我不知道这个班好不好。但是我们班有孩子从小一一直在这里学习书法,到小六的时候,不管是硬笔还是软笔,还是画画。在我普通人的眼里,都是非常好的。以下是那位孩子在小六的的时候画的。
带孩子去试听了一节课,孩子死活不愿意去。当时,大家都是排排座,像我们正式上课一样。老师穿一件中式大褂,极有古风,极为老学究。
别的孩子能在这里学得很好,说明这培训班肯定还是有它的长处的。但是我孩子不愿意去。只能说,它的教育方式跟我的孩子所接受的方式不合。所以孩子不愿意去,去了,估计也学不好。
再后来,我们整个班一起,请了一位深圳市里的培训老师过来。一共上了12节课。刚上了三四节,孩子的字就大不一样了。当然,我们一个班,上这个书法课的有二十多位同学。我孩子的字有大的进步,也有孩子的字一点进步没有。这个也能说明这一点:教育方式与接受方式不合。以下是我孩子在这位培训老师这里上书法课前后的字迹:
题主接手的这位同学,本身估计对英语不太感兴趣,而且老师的教学方式不适合她,所以她请假不来时有发生。来了也不听课,不做作业。
家长的埋怨不合理。但是也情有可原。一来,他们没深究自己孩子的情况,光一味埋怨老师了。二来,不跟老师沟通,改变教学方法也是他们的不足之处。
题主作为补习老师。如果有可能,可以跟学生家长多沟通一下,改变一下方式。估计会有效果。不过,初三了,一来时间紧,二来,这位同学的家长这样的抱怨都能传到题主这位老师这里,估计不会好好配合。
只能劝楼主宽心了,做好自己的本职责任,问心无愧就好了。
三石觉得很合理啊。学生能有这种表现,还有什么话说不出来呢?
我们都知道,内因才是决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学生的进步,既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配合,更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这位学生的表现,是在努力吗?
1.就学生的表现来说,成绩差是正常的
大家经常说,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来说,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下课及时完成作业,成绩都不会差。但是这位同学做到了吗?
根据题主的描述,这位学生总请假、不做作业、上课走神,完全看不出是在认真学习。如果这种状态还能学习好,那其他努力的同学岂不是很吃亏。
再者,已经到了初三了,许多同学会更加努力。相比之下,到考试时,这位同学的成绩恐怕就要退步更多。
付出才有收获,努力才会进步。没有付出和努力,怎么会有收获和进步?
2.老师从不怕学生学习不好,就怕学生真不想学
我们经常说,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这位同学,恐怕就属于装睡的。
专家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的水平确实很高,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完全适用。
如果是位小学生,可能还不懂事,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但这位同学已经初三了,也快长大成人了,学习的这些事也应该懂了。即使说不知道,也是装的。
题主说的这种情况,还不属于最严重的。
三石班里有位学生,不是装睡,而是真睡。从晨读开始,一直到下午放学,上课几乎都是处在睡眠状态。
领导说,上课不能有睡觉的学生,要喊醒他,不能罚站,不能回家。于是,老师们上课时,就要一遍遍的喊他。每次喊醒,撑不了三分钟,又睡着了。过了几天,老师们受不了了,也不再喊了。
三石跟学生聊过好多次,家长也来过学校好几回。每次聊完,总是信誓旦旦的保证不再睡觉了,结果一上课又睡着了。这样的学生,让老师怎么办?
负责任的老师,从来不会放弃哪一个学生,除非学生自己放弃自己。
3.虽然主要责任不在老师,但并非和老师没有一点关系
作为老师,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尽量照顾到每一种特殊情况。
比如这位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老师有没有及时的提醒他?课下作业不做,老师有没有及时检查督促呢?
还有,学生不愿意听课,是个别学生还是部分学生呢?如果是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听课,那老师也需要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
如果学生的各种不良表现,老师只是看在眼里,但没有去管理、纠正,那么学生成绩差,跟老师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老师尽心尽责,该做的都做了,那自然就不是老师的问题了。
写在最后
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量,少则三四十,多则五六十。作为老师,要对全班学生负责,不可能把精力都放在某一个人身上。否则,对于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来说,这就是最大的不公平。
老师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能问心无愧就够了。如果学生责怪,就让他责怪吧。
我是三石学堂,专注教育领域。感谢您的阅读,期待您的关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4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