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请。
丹书铁券,也称做免死金牌,多少年来,传得神乎其神:谁家有了这个宝贝,那就保定了自己和子子孙孙的富贵安全——小罪官府不能问,大罪到了朝廷也免死,就是皇帝老儿见了,也会礼敬三分。
丹书铁券,到底是什么来历、什么模样?真的有那么大功效?
丹书铁券是封建社会帝王颁给功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带有契约性质。一般认为始于汉高祖刘邦。
刘邦联合齐王韩信、魏相国彭越、淮南王英布等消灭楚霸王项羽后,由这些诸侯王推举,于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当了皇帝。为了笼络诸侯和功臣,刘邦“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汉书·高帝本纪》)。
刘邦和诸侯王的誓词是“使黄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意思是即使黄河变得像带子一般的细流,泰山变成一块磨刀石那么小,各位的封国也永远存在,传给子子孙孙。然后把誓词用丹砂写在特制的铁券上,再把铁券从中间剖开,朝廷和诸侯各保存一半,朝廷的一半收藏在宗庙石室的金柜里,表示郑重。
图、汉高祖率群臣祭典图
由刘邦和功臣们的誓词可知,西汉开国时创制的这种丹书铁券,并没有免罪免死等内容。事实上当时诸侯王们只是拥刘邦为共主——皇帝,但各诸侯都是独立王国,并不需要皇帝来免罪免死,所以该誓词的中心意思,就是你好我也好,大家一块好好过,长久和平共处。
据记载汉光武帝刘秀平定天下后,也曾给功臣颁发丹书铁券。《后汉书·祭遵传》:“丹书铁券,传于无穷”。祭遵是建立东汉的功臣,封颖阳侯,在云台二十八将中排第九位。但东汉丹书铁券的内容不详,推测是铭刻朝廷赐予功臣的官爵、封国或采邑。
大约从南北朝时,丹书铁契有了免死免罪的内容。隋代起,铁券上的填字改用金填,所以后世又称为“金书铁券”。
现今存世最早的丹书铁券,是公元897年,唐昭宗颁给钱镠的。钱镠是后来的吴越国王(公元907年据浙江称王),当时是威胜军节度使董昌麾下的将领。公元895年,董昌在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自称大越罗平国王,给钱镠封官。但钱镠没有接受董昌的“伪命”,而是帮朝廷擒获了董昌。这时唐帝国已朝不保夕(正式灭亡是公元907年),各地藩镇割据,已没有听从朝廷指挥的,因此钱镠的这一举措让唐昭宗高兴得不得了,决定给予他特别褒奖——颁赐“金书铁券”。
明朝沈德符曾见到这件铁券,并亲自测量,“以建初尺度之,高一尺三寸,广二尺一寸五分,厚一分半,重一百三十二两”(长52cm,宽29.8cm,厚0.4cm)。他在《万历野获编》中描述该铁券:“形如覆瓦,面刻制词,底刻钱镠及子孙免死次数。质如绿玉,不类凡铁,其字刻用金填。”
唐钱镠铁券上嵌刻楷书金字333个,券文里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写明钱镠可免死九次,子孙可免死三次,而且对一般的罪过不予追究(全文附后,供欣赏)。
这件丹书铁券也是最有名的一件,宋太宗赵匡义、宋仁宗赵祯、宋神宗赵顼、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和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等六位皇帝都征调来御览,其中朱元璋曾两次观看,作为大明朝廷制做丹书铁券的样本。乾隆皇帝观看后,还赐给浙江钱氏一只特制的装券宝匣。
图、唐昭宗颁赐给钱镠的丹书铁券。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唐昭宗颁赐给钱镠的这件丹书铁券,浙江钱氏作为传家宝保存了一千多年,新中国建国后捐赠给国家,现保存在。
另一流传甚广的丹书铁券事例,是宋太祖赵匡胤夺了周朝柴家天下,为了安抚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孙,赐给“丹书铁券”,柴氏后人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水浒传》里三番两次讲道,赵匡胤给柴家的这件“丹书铁券”,就在小旋风柴进手里。李逵打死了殷天锡,知府来抓人,柴进说“小人是柴世宗嫡派子孙,家中有先朝太祖誓书铁券”。
虽然赵宋朝廷为稳定政权,给了柴家孤儿寡母一些优待,但颁给丹书铁券的事,却没有官方记录,也没有实物证据。
朱元璋小时就和小伙伴玩发“免死牌”的游戏,当了皇帝,决定要威风一把,真的发一圈丹书铁券。于是找来钱氏后人藏的那件丹书铁券做参考,像模像样地做了一批丹书铁券,分公、侯、伯共七等,也制成瓦型,金字嵌刻,内容是功臣的履历、功劳、和赐给的特权,一共造了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半颁给功臣,右半朝廷收藏。
图、明制丹书铁券
有了丹书铁券,却未必能“国以永存,爰及苗裔”,未必能免罪免死、护佑子孙。皇帝的誓约原本就是骗人来加以利用的,利用完了,誓约自然也就作废了。因此越是信誓旦旦、打造模样光鲜丹书铁券的,就越发是用来欺骗人的。
始作俑者的刘邦,刚和诸侯王盟完誓稳住大局,就开始一个个收拾这些诸侯王。等把那些拿了丹书铁券的功臣——韩信、彭越、英布、臧荼、卢绾……一个个都治死后,刘邦就把群臣找来又发了一回誓——这回是杀了匹白马来祭天表示郑重,盟的誓词则改成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就是说天下是我老刘家的,别人家再不准称王了。最像模像样打造丹书铁券的朱元璋,发放“免死牌”过了戏瘾后,立刻大杀拿了“免死金牌”的功臣。他发给丹书铁券的六个公、二十八个侯、六十三个伯,被他杀得几无孓遗。 钱镠拿到唐昭宗的丹书铁券后,唐朝就灭亡了,丹书铁券也就失去了实际作用,无非是供在家中“看画”。其第五代吴越王钱俶见机得早,把吴越国的土地、人民、军队加上自家财产都交给了宋太宗,才保住了性命。唐昭宗丹书铁券既然已没有实际作用,宋太宗也就开恩准许钱家收藏。从西汉二十多个皇朝,功臣及后人保得命又保存得铁券的,真是千年等一回,所以这件唐昭宗赐给钱镠的丹书铁券才稀缺得成为国宝,收藏在国家博物馆里。
功劳越大,特权越多,对皇权的威胁就越大。由此看来,皇帝给的丹书铁券是保命符还是催命符,还真是难说得紧。
附:唐昭宗颁赐给钱镠的丹书铁券全文
“咨尔镇海镇东等军节度浙江东西等道观察处置营田招讨等使、兼两浙盐铁制置发运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中书令、使持节润、越等州诸军事、兼润越等州刺使、上柱国彭城郡王食邑五千户,食实封一百户钱镠,朕闻:铭邓陟之勋,言垂汉典,载孔悝之德,事美鲁经,则知褒德策勋,古今一致。顷者,董昌僭伪,为昏镜水,狂谋恶贯,渫染齐人。而尔披攘凶渠,荡定江表。忠以慰社稷,惠以福生灵。其机也氛祲清,其化也疲羸泰。拯瓯越于涂炭之上,师无私焉;保余杭于金汤之间,政有经矣。志奖王室,绩冠侯藩,溢于旗常,流在丹素。虽钟繇刊五熟之釜,窦宪勒燕然之山,未足顾功,抑有异数。是用锡其金版,申以誓词:长河有似带之期,泰华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永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承我信誓,往惟钦哉。宜付史馆,颁示天下。”
图、唐昭宗颁赐给钱镠的丹书铁券(侧面)。
很荣幸能回答。
丹书铁卷,什么是丹书铁卷?所谓“丹书铁券”,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也就是民间叙事中所说的“免死牌”、“免死金牌”。
颁授“丹书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
汉朝时的“铁券”并无免罪和免死等特权,仅作为一种加官晋爵封侯的凭证。获赐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中,不乏获罪甚至被处死的人。
从南北朝开始,“丹书铁券”有了免死的权限,铁券免死次数大多在3次以下。从北魏至唐代,免死次数不断增加,唐代后期,受赐铁券者的子孙甚至可以凭铁券免死1至3次。
明代时,丹书铁卷已经改称为金书铁卷,不过金书铁券的券文已有明显变化。一是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的次数较少,子孙不免死。
其实从我们了解的历史知识来看,我认为这免死金牌最终解释权还是在皇帝自己的手中掌握着,因为他是皇帝颁发的,他说这金牌有用,那么你就不会死,他说没用,哪怕你拿着很多金牌都没用。就比如朱元璋颁发的“免死金牌”其实可信度就非常的低,他所颁发的“免死金牌”免死最多的就是魏国公徐达三次,他的儿子免死两次,其余的大多数公侯的免死次数都在两次或者一次。
可是同样拥有“免死金牌”的李善长一家七十余口被满门抄斩,只因为他参与谋反,李善长叫家人拿“免死金牌”见皇上时,皇帝让他看后面,原来后面写着”除谋反大逆”。除此之后朱元璋大规模杀掉的拥有“免死金牌”的功臣其实还有许多。所以说不要以为拥有了免死金牌就可以真的高枕无忧的去犯错,去触碰皇帝的底线,赐你免死金牌是对你的信任,更是对你的考验,要记得“最终解释权”在皇帝手中。
其实在历朝历代,最重要的是遵纪守法,维护皇权,这样才能保全自己,保全后代。丹书铁卷只是统治者的一种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只要是碰了当权者的底线,就是有丹书铁卷也没有用的。
总之,在封建王朝中, 有丹书铁卷只能起到相对的作用,起不了绝代的作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