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顺治皇帝去世的很早,他的儿子还很小,所以顺治帝死前,给年幼的康熙留下了四位顾命大臣,为什么是这四位,而他们又为什么能成为大清王朝的顾命大臣呢?
四大顾命大臣
一 、索尼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索尼都是能人。他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历皇太极、顺治时期直到康熙,为四朝元老。
努尔哈赤时期,索尼和父亲硕色、叔叔希福一起,因为熟悉满、蒙、汉多种语言,而备受重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主要精力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明朝,另一方面则是蒙古。所以索尼在后金的外交领域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索尼也绝不仅仅是个文臣,他也是战功赫赫之人。而且不但统兵,也能亲自陷阵。天聪三年,皇太极统兵突入内地进逼北京。明军将豪格重重围困,索尼骑马直冲阵中,斩杀多人后救出豪格。
崇德八年,皇太极暴毙。多尔衮、豪格争位,索尼带领鳌拜等人誓死要立皇太极子孙(多尔衮是皇太极弟弟)。最终多尔衮屈服,提出拥立顺治自己辅政的折中方案。
《清史稿》中称索尼“忠于事主,始终一节”。多尔衮等人憎恶索尼,多次加罪,但始终没有太过确切的把柄。 康熙时,索尼为四大辅臣之首。一度尽心竭力,但后期鳌拜与苏克萨哈争斗,索尼明哲保身,称病不出。康熙六年,索尼去世,谥“文忠”,其子索额图也是一代著名权相。
二、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是额驸苏纳(努尔哈赤的女婿)的儿子。
原是多尔衮的近侍,多尔衮死后,他是首告多尔衮有“不臣之心”的人之一。苏克萨哈能够上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上三旗中镶黄正黄两旗都是皇太极的部下,可用之人非常多,但正白旗一直是多尔衮统领,他死后顺治才将正白旗主归于自己,所以正白旗中可用之人也着实不多。
苏克萨哈因首告之功在四大辅臣中排名第二。但在后来的镶黄、正白换地事件中,被鳌拜枉杀。
三、遏必隆
遏必隆家世极其显赫,他是后金开国五大臣额亦都之子,与鳌拜同属镶黄旗。皇太极死时,他也是坚决拥立豪格之人。
顺治时期,遏必隆因军功及家世被封一等公、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职。康熙时,因依附鳌拜被议死罪,后被赦免。
遏必隆的二女儿是康熙的第二位皇后,三女儿是康熙贵妃(胤的母亲)。两个儿子分别娶了康熙第一位和第三位皇后的妹妹。与皇家的关系说得上是千丝万缕。
三、鳌拜
鳌拜的名声最为后人所熟知,也有很多历史演绎的形象,鳌拜将门虎子,武艺精熟。跟着皇太极打察哈尔、朝鲜等地,屡立战功。进攻皮岛时,鳌拜身先士卒,以首功荣获“巴图鲁”称号。
在锦州之战等战役中仍不断立功,入关后,跟随阿济格先后扫平大顺、大西等农民起义政权,多次荣立首功。 政治上鳌拜对皇太极忠心耿耿,皇太极死后鳌拜坚定地支持索尼要立皇太极子孙的主张。所以后来多尔衮摄政时,多次打击鳌拜,论其死罪,但都在最后一刻获得赦免。
顺治亲政后对其极为重视,命其随侍左右参与朝政。 四辅臣中鳌拜排位最后,但除索尼外,其余二人在军功、声望上均不及他。所以助长了其横行无忌的态势。换地风波中他枉杀了苏克萨哈等大臣,康熙明知冤枉,却无力改变,于是深以为耻。直至最终下决心除掉鳌拜。
四辅臣虽是顺治皇帝所定,但应该是孝庄太后的主意。四人有两个共性:一是均非多尔衮一党,拥立皇太极子孙;二是均出自上三旗,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和鳌拜都是镶黄旗。所以辅政之初,四人是有同舟共济的时候的,这帮助清朝顺利度过了少年康熙的权力真空时期。
但后来唯一一个能压制住鳌拜的索尼日渐老去,慢慢的选择了明哲保身,慢慢的淡出政治舞台,鳌拜的地位不断上升,无人可比,这也养成他独断专横的性格,开始不断挑衅皇权,触碰康熙的底线,为他日后惨淡的结局面下了伏笔。
鳌拜的故事也警示着广大的人们,做人做事要知分寸,时时刻刻要清楚的认知自己的位置,不可有僭越的行为,否则就会有祸事。
四位辅佐大臣:
索尼
苏克萨哈
遏必隆
鳌拜
顺治帝临终前的这种安排,其实是吸取了宗室辅政的教训,他不想儿子时代也出一个多尔衮。 诸王、贝勒也知道皇权真的不能觊觎,否则多尔衮掘墓鞭尸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宗室贵族们说:“诏旨甚明,谁敢干预,四大臣其勿让”。 异姓大臣辅政,可以杜绝辅佐重臣对皇权的非分之想,这是顺治帝留给儿子的政治遗产。 异姓大臣辅政实际是打破了满洲旧制度,打破了所谓八王议政的传统。史学家孟森先生曾经这样说:“以太后为中心,遗诏为根据,惩于前次摄政之太专,以异姓旧臣当大任,而亲王贝勒监之”,这种新型的辅政体系更加接近于中原朝廷的权力格局。 为了防范辅政大臣与诸王、贝勒勾结,孝庄太后给四位辅政大臣安排了一个宣誓仪式,誓词有: 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遗,不结党羽。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玄烨正式继位。十四日,诸王与文武群臣在大光明殿宣誓,称若妄作非为,互相结党,即遭天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5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