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人有了发言的平台。诗歌因其简洁的特点,尤其现代诗歌,形式解放到无以复加,导致会写字儿的人都想诌几句,呈现一种全民写诗的状态,因此写诗(大多数根本不能算诗,姑且将其统称为诗)的人数剧增。
反观读诗的人,因为诗歌良莠不齐,佳作鲜见,加之当前业界引领者多喜意境朦胧、词句怪诞之作,导致专业诗人都躲在象牙塔里意淫,他们写出的东西普通人都难以看懂,因此上读诗的人剧减。
这一增一减,便让人觉得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其实到底谁多,还不好说。
第二个问题:现代诗歌确实没落了!
不要听他们说写诗的人多就证明没有没落。没落与质量有关,与数量无关。
没落的原因千万条,有引领方向的问题,有形式过于解放的问题,有信息技术发达的问题,有社会群体心态的问题……
但最关键最现实的一条是–精英人士不屑专门从事文艺!不只是诗歌,你看文学、书画、影视等各界,哪里还有大师?虽有个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距离大师还有千万里,界内对他的水平也多有争议。精英们在哪里?要么在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要么靠着笔杆子捞取政治资本上位。市场经济社会一切看利益,谁有心思靠着豆腐块维持生计?试问你若是有能力,你愿意宝马香槟?还是斯文扫地?
我来回答一下。1)首先诗是所有艺术,信仰的最高形式。比如一部特别好的长篇小说,一部特别经典的电影,甚至一幢特别有品味的建筑,都可是称为史诗!诗意不是太少了,而是无处不在!从一朵花一株草一滴露水一朵云,到一个夕阳下草地上读书的白裙女孩,到现在收视极高的《经典咏流传》,《中华诗词大会》诗意从来没有也不会离开我们,反倒是现在有回流的势头!就像语文是一切学科之父,诗是一切艺术之父!所谓富贵不仅思淫,身体丰腴了,灵魂也要包满。正如中华诗歌高峰盛世大唐,有天下第一肥美杨贵妃,也有天下第一诗仙李太白!2)但我们写诗人的感受怎么这么冷呢?是的,全国可以靠职业养活自己的演员,歌手有上万吧!有少数还步入中产甚至富豪的行列!但靠写诗词养活自己的一个也没有!14亿人一个也没有!活都活不下去,更不用说活的好了!再往前追三十年,能养活自已的也不也十人,两只手就能数过来。他们是席慕蓉,汪国真,余光中,舒婷,北岛,邹静之,崔健,汪峰等。崔健,汪峰本身就是一流的诗人,只不过有一个通俗的名字叫歌词!诗歌诗词从来就是一家的,没有分开过。他们俩只不过用诗词为母体,衍生出歌曲再赚钱,这是一条诗人赚钱的思路。席慕蓉,汪国真,李国文,邹静之都是我老师,都拍过照片呢!前三位诗集的销量上千万,养活自己肯定没问题!重点说一下邹静之老师,他是诗人,也曾是诗刊编辑,但养活自己却是靠编剧!《铜嘴钢牙纪晓岗》三部曲就是他的大作,收入大几十万肯定没问题!3)诗人养不活自己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世风导向问题,李白可以成为皇帝的座上宾,但现在的诗人不要说见最高层,见省市级领导都很难!不见你更不会给你实惠!4)诗意只是一种思绪方式,不是一种职业,我们很难说张艺谋的画面,李安的故事不是诗人所为,但冯小钢不是,先到这里,有事先忙了,有时间再补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5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