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一个传统国学文化的热衷者,同时也是一个诗文爱好者和实践者,我觉得现代人写诗有三个作用:
1、抒发情感
2、修身养性
3、以文会友
下面从我的切身经历谈谈这三点看法。
我学写诗完全是偶然的,是一辈子从来没想过的事情,因为除了作文,写诗并不是现在学校教授的内容。而且自己向来认为诗文是一种古代的文体,早已淡出了现代人的视野。现代人学古诗只能是欣赏品味而已。能看到一些今人写的诗作大都类似打油诗,毫无文采和意蕴可言。
尽管我比较喜欢诗词,但是没有专门研究过怎么写诗,也没有人教这个。大学毕业后,我有十年的时间是文化的荒废期,也几乎没练笔写过什么像样的东西。直到老家开发历史传统文化,我才有缘读了几本老乡写的乡土文化的书,这倒让我对久违的故土有了一些新的感触,因为我也有一种浓浓的乡土情结。我的老家有一座牛山,是历史文化名山,《诗经》中就有记载。孟子也曾登临过,留下了“牛山之木尝美”的著明篇章。后来历代文人都有赞颂的篇章。只是今人不知保护,乱采石矿几乎把山毁尽了。
2008年春天一个晴日,我心里很郁闷,就去田野走了一趟。见麦苗绿油油的,真是春深似海!抬眼望见伤痕累累的牛山,想起古人“春回牛山雨蒙蒙”的诗韵,强烈的现实反差使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写诗、写诗!我的脑海中俨然已经有了一首诗的框架。回到家,我奋笔疾书,一吐为快,胸中的郁闷才算倾泻出来!当然,有几个地方不能合辙押韵,表意也不够准确,但起码是一首诗的雏形了。我又用了几天的时间推敲,终于成就了我的处女诗作——《春游牛山原》。自我感觉良好,起码不比发表在刊物上的一些诗作差!凭着这种自信,往后,第二、第三首诗很快就出炉了。
原来作诗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懂得起承转合的章法和一些音韵的常识,许多人都写得出来。一年间,我可能写了几十首。
写诗跟作文一样,须有感而发,要有一种情绪的驱动,才能成文。作为一种文学的情趣,偶尔为之,也良多趣味。倘若刻意,必然工于雕琢,有匠气而无灵气。
后来无意间走进了《百度·贴吧》的网络世界,才知当今写诗之人多如繁星,我自己并不是个例。在这个庞大的群体内,其中不乏才子佳人和专业人士,也有才资平平却执着不懈者,令人感动。我不知他们写诗有着怎样的缘起?总之庆幸我也成了诗坛的一点星火。和诗友的交流 互动,推敲揣摩,我得到了实质的提高。从他们身上,我得到了一种真正的动力和情怀。诗文,不是一种凝固的过去式,而是常写常新的进行式!
写得多了,就逐渐找到感觉了,身边一事一物,信手拈来,用诗律表达出感受,象写散文一样从容的驾驭,没有了雕琢的痕迹,透露出一种活脱的气象,也更加接近了我的本然个性。
一段时间,我反思写诗的经历,其实也是偶然中的必然。走上社会后种种的不遇,现实的窘迫,前程的渺茫,不坠流俗的孤高,喜好文艺的热忱,凡此种种,积郁成一种“心结”,这块心病需要一种宣泄的渠道,疲惫的身心需要一种抚慰。对于文字的懒惰和荒芜,于是写诗成了一种不错的选择,不用费心的构思段落,一气呵成,大快胸臆。言为心声,诗文言志。写诗就成了医治我身心的一味柏子养心丸。
没有学过写诗,却能够无师自通的半路写出诗来,其实还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积累之功。比如我喜欢读的《道德经》,《易经》、《诗经》等等,它们无不以文字凝练,内涵深刻而著称,所以我写文更喜欢简练的文体。另外,尤其是《易经》的阴阳之道,讲万事万物的阴阳配对,这无形中给我培养成了“对偶”的观念,象天对地,日对月,山对水等等,有了对偶的观念,写诗就相对的容易,因为有了上句,很自然的就对出了下句。
从2008年起,断断续续我写了不下百余篇诗文,一些不佳之作就直接丢弃了。更多的还是值得收藏,因为那是用心写成。有的几经推敲,数易其稿,珍爱有加。从小至今,有过许多梦想,有过很多努力,最终因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来,终成泡影。不惑之年,真正感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苍白。写诗,在我的人生历程中属于无心插柳的另类收获,给我带来了满满的欢愉和激动。在2017年,我悉心把写过的诗整理编辑出来,做成一个集子叫做《齐风清韵》,作为对倥偬岁月的一点补偿,对饱受煎熬与创伤的一点抚慰,也对未来前行储蓄一点动力。在2019年,我被兴趣群推荐进入了“古韵格律诗词学会”编委会。
当然,写诗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缘起,初衷和目标也不一样。对写诗体味到的个中滋味也不一样。以上只是我的个人感触,一家之言的认识。今年选择做今日头条,借“问答”的方寸重新分享出来,旨在告诉大家,无论做什么,你只有找到了它对你的真正意义的时候,你才能去坚持并且努力做好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5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