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神演义》中,商纣王残暴无道,他宠信妲己、炮烙大臣、残杀正直忠良大臣,很多对他劝谏的正直大臣,因为劝谏于他从而被杀,商纣王亦可谓是典型的暴君。然而当时在商朝却还有一个正直的大臣,他就是闻仲闻太师。
闻仲曾当面劝谏纣王,并且还得以让商纣王作出让步,这对于残暴的商纣王是非常难得的。但商纣王对闻仲还是一如既然的信重。
那在《封神演义》中,纣王为什么不对闻仲下毒手呢?
纣王为什么要对闻仲下毒手呢!之所以不对闻仲下毒手,就是因为纣王对闻仲极度的信任和敬重,同时还有一些忌惮。而主要的是,纣王虽然残暴,但是他心里还是知道闻仲对大商忠心耿耿,是大商的忠臣,闻仲一生不辞劳苦为大商征战,商纣王心里是知道的。同时闻仲还是商纣王非常倚重之人,再则他又有些忌惮闻仲的为人,所以纣王则没有对闻仲下毒手。
闻仲,他是商朝的太师,他曾在截教金灵圣母门下学艺,曾辅佐纣王的父亲帝乙,后来闻仲又受到帝乙的托孤重任而辅佐纣王。
因为闻仲是截教门下,所以他法力高强,在《封神演义》中,闻仲的实力在凡间可谓是少有敌手,他在法力高强的同时,又对商朝忠心,深受帝乙的信任,从而得以成为托孤重臣,所以闻仲不仅法力高强,而且有位高权重,再加上他为人刚烈正直,所以就连纣王都对闻仲很敬畏。
而纣王对闻仲的敬畏,不仅有畏惧的成分,还有是因为对闻仲的信任,知道他忠于大商,却为人刚烈,又对商朝有极大的功劳,因为这些原因,所以纣王才会对闻仲也畏惧三分。如此的话,纣王又何必对闻仲下毒手呢!
闻仲对商朝忠心耿耿,他东征西讨,为商朝的江山稳固而战。他为保商朝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人刚烈,在当时有很高的威望。常年领兵在外征讨平叛,可谓是以一己之力稳固这商朝天下。
本来纣王对闻仲还有些害怕,但因为闻仲常年在外带兵,所以没人能管的住纣王,后来闻仲回到朝廷,他向纣王提出十策,要求纣王改过自新,纣王也做出了很大的让步。
本来可能前景一片大好,但事事难料,东海又起战事,闻仲为了商朝天下稳定,只得又带兵平叛,从而纣王又无人管束。后来因为纣王残暴,而有了商周之战。
当时闻仲为了保商朝,从而和姜子牙对阵,虽然闻仲对商朝忠心,然天意属周,所以不管如何,是敌不过天数的,最终闻仲战死绝龙岭。
闻仲在《封神演义》中,他有三只眼,中间一只眼睛可放白光、辨奸邪忠肝,再则他是截教门人,而他人缘又好,这也是截教中人会帮助商朝的重要原因,故而闻仲是封神大战中的关键人物。后在姜子牙封神的时候,闻仲被封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真实答案是帝辛(纣王)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敢,也事实上不能,因为太师那时是整个帝国,包括君王宗教信仰的老师,在宗教神权方面拥有训御君王及百官的职责,不是后来社会理解的世俗君臣关系中,君权至上的概念。
当时应该是中国的“礼教信仰”时代,帝王的身份实际上就是大巫,就是领袖,就是人王,也就是神。
关于武王,他也有一个太师,就是姜子牙,要注意,很多现在的文学作品将他称之为丞相是错误的,他的身份是“太师”,这个称呼,比所谓“尚父”的称呼更尊贵,那个时候的“太师”,是可以训御帝王的存在,不可能像后世那样是帝王的绝对臣子,没有独立主权。
按现在的观念形象比喻,帝王只是太师组织国家的“巫”群体推举出的“大巫”而已,他本身也要接受太师宗教方面的管理,我们看近代太平天国的“拜上帝会”中的案例中,东王杨秀清可以代表“天父”殴打训御天王洪秀全是怎么回事,就可以懂得无神论者创造的宗教中太师的作用和地位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5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