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下的”国学热”?
当历史的车轮缓缓驶入新时代,科技日新月异,文化走向世界。在这种快节奏的发展时期,对国学的关注成为一种热潮。在面对社会任何一种大热文化现象,都应抱着理性的思维去辨别。
一、到底什么是国学?
追根溯源,“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在《周礼》中就有这么一句话:“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所以国学最初是指国家或者诸侯们在国都设置的学校。
而现在所说的“国学”,指的是中国本土的文化学术。
从广义来看,它涵盖面很宽,包括哲学、历史、美学、文学、音乐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要素;
从狭义来看,也就是大众所认同的“国学”,则指以孔孟为开先河的儒家学说。儒家及其在长久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价值体系,与中国封建制度几乎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文化的重心。
二.国学热的原因
从表面来看,国学热的兴起是各方力量无意中“心有灵犀”的结果。
2001年,中央电视台横空出世的《百家讲坛》红透大江南北,引发国内上上下下观看、讨论、思考国学内容的风潮,此后,各种国学类节目层出不穷。
2004年许嘉璐、季羡林等72学者发表《甲申文化宣言》开始,“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懈努力”成为许多人的奋斗目标,学者开始正式加入宣扬“国学”的队伍。
1992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开启高校设院办班的先风。
紧接着,这种风潮自上而下,得到了民间的呼应。
各地私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私塾都以“读经”为主要教学内容,有专门的读经教材,引发孩童读经热。
除了儿童,大中学生中出现了汉服、唐装、学古代礼仪等的风尚。大学纷纷成立各种国学社,从写作、服装、礼仪等方面宣传着对国学的喜爱。
尽管各地监管部门叫停过好几起“私塾”办学,但都是因为办学中出现了违法违规现象。事实上,文化部门举行的与“国学热”有关的活动不在少数,不过常表现出“文化登台,经济唱戏”的实质。
从根本上说,国学热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表现。国学植根于博大精深夏文化,受到丰富深厚的传统土壤的滋养,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的光彩。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人民民族自信心得以长足发扬,民族精神得以振奋,人们开始将目光再次投向这些大音希声的传统文化。
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之中,民族复兴必定包括文化复兴,文化的复兴促使复兴的民族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是不可能永远沉潜的,任何力量也阻止不了它展现耀眼的光辉。
三、国学内容的扬弃
袁贵仁先生说 :“国学研究要关注现实、关注民生 ,既要潜心钻研、探幽发微、求本溯源 ,又要着力于提高国民素质和公民道德,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发展。”
国学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说“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产自封建社会,有着明显的尊卑等级观念,必须唾弃的糟粕。但是在封建社会同样重要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则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指导修养方向,理应得以弘扬。因此,在国学“热”中,需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扬弃。
当下对“国学热”微词颇多,原因也在此。
许多人不分青红皂白,对国学没有什么研究,把垃圾当宝贝,把遗毒当国粹,跟风者也不甚了解情况,举着“传统文化”的大旗就跟上去。更有骗子拉“国学”大旗夹带敛财的私货。
于是“国学热”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声音。有政府花钱改造办公楼的风水;有汉服团队围攻“不合规矩”的穿着;有私塾名为复兴传统文化,实则宣扬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错误思想。
四.正确普及国学
“国学热”真正要走向正轨,必须弄清楚目的。
我们追求国学,重温经典,目的理应是对古代圣贤的追慕,对优良传统道德的继承,对道德情操的培育,对民族内涵的尊崇。
反观现在的“国学”,热则热矣,不是行古礼,就是穿汉服,还有大搞祭祀,广诵经典。实则根本不是真国学,尚未触及国学的内核。
就像一个美人,现在人们只是在追捧她的容貌、她的繁复的衣着,哪知道美人之所以美,更在于灵动的内心,在于有趣的灵魂。
国学的内核如此光辉灿烂,天下为公、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兼济天下等等,哪一个思想不是穿越千年,依旧振聋发聩,撼动人心。
但是,不能因为“国学热”尚只学皮毛,便一棒子打死,这又无异于走了新文化运动时候的老路,只是那时候“打倒孔家店”是为了给新文化让路,相当今,我们需要复兴国学。虽然这条路上存在许多坎坷不平,但是它的出现,就意味着国家正在发展,人民自信心史无前例地加强。
《左传》中有个著名的故事,叫资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 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 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意思是,当时的人们总是在乡校聚众议论国事,然明说干脆毁掉,子产却认为,可以根据群众的议论来调整国家的政策。
在这里提及这个故事,其实是想说,尽管现在的国学热出现了颇多不同的声音,但是这些都是促进国学传承走向正规化的动力。
正如丛一先生说:“对于当前的“国学热”我们应抱有一种理性的认知。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学”,能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境界。但如果寄希望于国学担当更多的“救世”责任,希望通过复兴国学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则是极不现实的。其中,以国学来取代现代教育的想法及尝试,尤其值得警惕。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体制必须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模式 ,完全浸润于四书五经、诗词曲赋之中的人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
国学,是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的结晶,也是老祖宗的智慧。
以前我们经济落后,做什么都要学习西方的,马云去国外考察一圈回来建立了阿里巴巴,你可以看到,但凡中国先进的东西,都是学习西方先进国家。
一学学了好多年,把我们的东西学丢了,全民英语热,不会语文没事,英语不会就完蛋了,世界末日,以后怎么工作,搞得好像孩子大学一毕业就进入世界500强一样。
自从2008奥运会以后,我们突然清醒了,中国强大了,我们不再低头做人了。国学自然而然的热了起来。
孔子学院开遍了全球。
《孙子兵法》是美国军官人手一册的必读书。
日本人苦苦研读论语。
当我们重新研读老祖宗的智慧时,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也明白诗经里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本来就是贵族之间的门当户对。
阴谋论,你可以读《鬼谷子》;
阳谋论,你读《心学》,《孙子兵法》;
治国,你读《论语》;
求学,你读《四书五经》;
历史,你可以读《史记》。
你忽然发现,老祖宗的东西字字珠玑,篇篇精华,我们就像饿急了的人碰到饕餮美食一样,大吃特吃,囫囵吞枣的吃,这时候,专家出来了,学者出来了,各路老师出来了,也不知道以前是炒股的还是卖袜子的,摇身一变,可以讲红楼,可以讲曹操,总之,无数的专家学者冒出来,分国学一杯羹,什么热,资本就会注入,资本一注入,就会乱像横生。
国学是好东西,需要静下心,慢慢的细品,充实自己的大脑,滋养自己的心灵。
多看几本国学的书,你忽然发现:历史总是在重演,太阳底下无新事。
这时候,你出去,只会你骗人,不会人骗你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6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