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燕园教育认为,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不能说是对孩子有害。但是过度地使用手机玩游戏,耽误了学习生活,甚至危害了健康,那一定就有害了。
在这里,首先家长要问问自己,孩子使用手机是正常的使用,还是沉溺于其中呢?
如果孩子是正常的使用手机,有时候,只是时间偏多一些,那么不必太担心,但是,如果是沉溺于手机,那则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了。
孩子如果沉溺于手机,也就是手机已经成了他的重要事情,而且,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这个时候,要想增加孩子的自控力,绝对不应该是控制孩子用手机这一个点上,孩子单凭自己的自控力已经不可能了。
因为凡是沉溺于手机的孩子,其实是整个生活出现了问题。比如说,生活中可能没有其他的价值体现,家庭中可能缺少其他的乐趣,亲人之间可能疏于沟通……孩子就就只能在手机游戏中寻找价值。
这样的情况,家长最好是要咨询专业的机构进行及时的干预了。
那我们来说,孩子正常使用手机,只是时间偏长的情况,那该如何去通过培养孩子自控力,达到减少手机影响的目的呢?
首先,家长和孩子要共同建立规则。因为规则,可以增加孩子的自控力,也让孩子知道他控制的边界在哪里,当这些清晰的时候,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可以和孩子一同制定规则。因为,如果一项规则,是孩子自己主动参与的,他便有了一种契约责任,更能够去遵守。
家长可以与孩子商定,在做完作业的前提下,可以玩多久的手机?比如说,可以玩半个小时的手机,那家长就要说到做到,遵守约定,孩子才更愿意去执行。
在契约中,可以有奖励,也要有惩罚。比如,每天如果按照规定做到了,周末可以晚一个小时,但是如果做不到,第二天则需要取消一天。
当然,这个做到做不到,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说有五分钟的灵活时间,因为游戏,往往是需要结束这一局,有时候正到时间了,还差一点结束,如果强行切断,孩子的心里总惦记着,收不回来,所以,给孩子一定的弹性时间比较合适。
提醒的方式,最好是以闹铃的方式。
因为闹铃响起,实际上是听觉和视觉一同进行提醒,在心理上更能引起重视感,能更加激发孩子的自控意识。
而在非使用手机的时间,手机最好要放到一边,至少要离孩子远一些。这样他拿起来不是很方便,就会更加可控。
而父母也最好在孩子面前少玩手机。如果你要求孩子控制自己不玩手机,你却在他边上玩手机,那这无异于你让一个人少吃甜食,而你却要在他面前享受冰激凌。因此,如果想让孩子的自控力增强,父母要以身作则。
手机对中小学生来说就是新型“电子毒品”,极易上瘾产生依赖。很多中小学生原本玩不到手机,但有些家长对孩子管理不严,甚至并不反对孩子玩手机。有的家长还在人群中炫耀自己的孩子手机玩的可溜唰了,不知这样的炫耀该如何评判。我们身边不缺乏这样的场景,一个孩子拿着手机玩,一大群孩子围在一起看,深更半夜黑灯瞎火蹲在有wifi的地方专注投入打游戏,不愿离开。医院眼科成了儿童专科,星期六、星期天各大医院眼科爆满,医生交待最多的一句嘱咐就是手机不要玩时间太长了。由此可见,一旦手机上瘾不但学习成绩会出现下滑,而且还会对孩子身体造成伤害。
更有甚者,有些父母、爷爷奶奶、或者保姆在照顾孩子的时候,为了让孩子省心,不哭闹,一般情况下都会用手机作为玩具来哄孩子。所以,孩子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的时候就已经对手机产生了兴趣。孩子一哭闹,大人只要拿出手机让孩子一看,孩子就老实了。这能怪孩子吗?
有些孩子为了拥有自己的手机,以不上学为要挟逼着父母买手机。这招挺管用的,一下子点中父母的软肋,望子成龙的愿望靠孩子来实现,不上学怎么成?别说买手机,要天也得许半拉。孩子成功了,却最终失败在自己的“成功”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难言的悲哀。
如何不让孩子再耍手机呢?
这要参考大人戒烟戒酒的经验。让孩子认识到长时间玩手机危害巨大。对比有手机前后学习成绩的变化,让孩子知道成绩下滑是玩手机所致。眼睛近视的罪魁祸首首当其冲应当是手机。然后和孩子商量要逐渐减少手机玩耍时间。规定学习任务完不成坚决不能摸手机。规定每天耍手机的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每次不能超过30分钟,周末可适当放宽。最关键是要让孩子的兴趣重新回到书本上来,重新燃起学习的激情。
其他具体措施不再赘述,只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积极引导,便会收到良好效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6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