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书犹如丑角表演,对作者修为要求极高,作者要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艺术素养,哲学思想,当艺术老辣到极至时才能透过丑的形象折射出美的本质,而此时的美已是超凡脱俗的大美,达到了大巧若拙的境界,就象神界的二郎多了一只眼,佛界的济公少了一双鞋,让人感到和谐搭配,顺理成章,美若天成,自然流畅。
然而,那些“大师”们以为人们喜欢卓别林就喜欢魑魅魍魉,喜欢牛得草就喜欢牛鬼蛇神吗,其是,高手在民间,人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是美是丑人们自然分晓,真丑了,必然遭到众人的唾弃,也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灰飞烟灭。
丑极即美、美极若丑,丑与美是对立统一的矛盾,80年代我品赏手岛右卿(日本),郭子绪的书法,乍一看其貌不扬,酷似小丑,大之小之,右之右之,颠之倒之,平中求奇,险中求逸,曲中求直,斜中求正,从中找不到任何碑贴的影子,但只要你细细一品,越看越有味,幽若彩虹饮水,妙趣横生,陈年琼浆,老辣至极。因此,“丑书”写好了就象一尊太湖石,一颗曲枝梅,透漏瘦丑、弯曲折回,形为丑、实为美,犹如一坛陈年的酒,越品越香,回味悠长。透过丑,折射出拙与巧的微妙关系,诠释出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犹如齐白石的最后一幅画,乍一看象三岁孩童的涂鸦,信手画来,点了黄颜色画葫芦,这没错,一大一小,一前一后,一上一下,但用淡墨画叶子时恍惚了,画成了葫芦的样子,而且居然从大葫芦留白的地方冒出两笔淡墨,好像这葫芦穿了个洞。等到用浓墨画藤时,又恍惚了,画着画着就勾成葫芦的样子了。但这都不要紧,老人完全是在糊涂状态下用本能在作画。这幅画最绝的是藤蔓,用笔用墨已经是天籁,是神在走,而不是手在走,真如石壁挂滕,散而不散乱而不乱,笔墨中包孕的精气神完全超越了白石老人的身体健康的状态,这幅画看似丑,实则是一种修养在完全自由自然自在自为的状态下释放,一个中国画家只有到了这个境界才谈得上是“天爵”,与此相比,包括白石老人以前的作品,所有人的画都只能算是“人爵”。这种拙极大美的境界将是艺术界追求的终极目标。
大师们字丑不丑,跟我没啥关系。他们身上有对书法的理解和经验,这是值得参考的。至于字来说,还是古人为妙,并不用学今人。
我觉得丑书的概念首先就是伪概念。
真的懂书法不会说丑书如何如何。
我举一些例子
石门颂,汉隶精品,学习石门颂的人大多是喜欢它超凡野逸的感觉,毕竟“隶中草书”,其技法难度与审美价值都是一等一的。 我们在各项展览中能看到的石门颂创作也是很多的
譬如这一幅作品,凭啥要把人家归类到丑书里面去呢?你不觉得这个毛绳一样的线条,拙朴的字形很具有动感,是活泼而不是死板的么?这字可以说越看越觉得有意思,印刷体能和这个相提并论么?
再比如说。
我知道这个为什么被叫做丑书,小篆,但是字形并不规整,违背常理。
但是不规整赋予它动态,有人以为这样很简单,但是我今天告诉各位,这种生涩的线条并不是简单的拉线,这线条有立体感的不是片状的,篆书线条能写的圆而饱满这是水平的象征。
最后是八大山人的一幅
作品,纯用中锋,气息古,格调高,有篆隶笔意。那么这样的作品我告诉你是来自王羲之的,您信不信?
看就是这个。
最后我们再看一个经由历史检验过的书法家
王铎的作品。
王铎是美书,那这个就是丑书么?搞笑呢吧。丑书的概念一棒子打倒了书法二元性中的“拙”的审美,拙朴与秀美分别是书法的两个面,相辅相成。
同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以及经典碑帖如果搬出来,至少一半要“被丑书”,我这里举例 比如杨维祯、倪元璐、王铎、张瑞图,比如张迁碑、好大王、姨母帖、平复帖等等。
所谓把丑书,确实是少见多怪的反应。
如果买来一整套二玄社或者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字帖挨个翻看就明白什么样稀奇古怪的书法作品都有,而且审美价值极高。
我本人在初学书法的时候面对七十多本并不能欣赏,但是自己一本一本的学过来,对于拙美那是真的喜欢;对于表现力强、气势足的作品也喜欢,最开始喜欢的柔美秀丽反而不喜欢了。
最后,建议大家各种帖都写一写,这样书法上的审美能提的上去,书法讲究“与古为徒”,古拙而今秀,大家所欣赏的秀美与古拙的表达完全不同。
所以书法审美需要培养。
需要一个帖一个帖的写过来培养,写的多了就明白,什么是好什么不好,不是好看不好看决定的。
一金堂书法篆刻工作室,致力于书法篆刻艺术的普及与推广,觉得回答的不错还请点点关注,谢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7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