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忘记,孩子学得是语文,不是思品!
首先声明一点,我就是语文教师,已经教了十多年的语文,并且亲自就执教过这篇课文。
小学语文课本“牛郎偷窥织女沐浴,盗其衣服”被指荒唐,不利于孩子教育,这个话说来话长。如果真正的回答,需要很长的篇幅,这个涉及到语文教育和对孩子教育的很多方面,比方说,你要首先弄懂,到底怎样的教育对孩子真正的有利,怎样才算好的教育,语文这个科目到底是怎么回事?它是怎样作用于自己孩子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并不是说,你说不利于孩子教育就不利于孩子,你说有利就有利了。自以为是的认为永远存在主观臆断,但教育从来就是一门学问,一门科学,对于其教育方法向来是注重于过程而不仅仅注重于结果,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方式方法正确与否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如果你感觉到我说的很晦涩,不好理解,我这么举个例子:教育孩子永远拒绝粗暴,那种狠狠地打孩子,体罚孩子的做法永远被摒弃在教育范围之外,即使它看起来再有效都不登大雅之堂。
所以,我就简要地回答一下,仅仅阐述我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且仅仅从语文的视角去解读。
牛郎偷窥织女沐浴,盗其衣服,对于,到底对孩子的教育有没有利,我认为应该尊重原著,不应该任意的更改!
1.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对于外行来说,可能并不好理解,因为专业术语很多,说得简单点,就是语文这门学科是让孩子怎样运用语言的,对于一件事情怎样说才能够说明白,说具体,说的大家都愿意听,这才是语文的根本任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这是最好的。
但语文必须突出学科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其根本性任务。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学科中应该保持,但这并不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任务,其他科目包括数学、科学、英语也有这方面的教育,人文性并不是语文学科的“专任”,所以,不要在某种意义上对语文要求到非得达到一种思想境界的高度而牺牲掉语文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永远不要忘记,孩子学得是语文,不是思品!
2.尽量保持原著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保持作品完整性和思想性的必然要求。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体会,当我们想读一点名著的时候,像给孩子买本书,到书店发现,大部分都是什么“青少年版”“拼音故事版”,对于这种胡编乱造修改名著的做法,我是甚为反感的,看到这样的书不由一阵阵地反胃,仿佛看到一只被阉割了的奄奄一息的牛,毫无生机。像这样经典的文章,之所以流传至今,除了故事本身精彩绝伦,引起人们对于纯真爱情的向往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文字的运用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选入课本的是叶圣陶先生根据原著改编的,基本保持了原著的风貌,加上叶圣陶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改变非常成功。曾经听过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课《牛郎织女》,为了让学生提高文字的鉴别能力,窦桂梅拿出几个版本的“牛郎织女”的文字版进行对比阅读,经过学生的比较,其他的版本真的是粗俗不堪,引得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大笑,但叶圣陶改编的语言高雅,品读以后,让人回味无穷,事过多年,我依然清晰记得当时上课时的精彩,犹如看了一场大片一般。想必这就是原著的力量,这就是语言文字的力量。
当然,有些原著中确实带有不适合孩子阅读的东西,这些应该删除。但对于像牛郎和织女认识这样的故事情节,就不能删掉,这其实也是一般民间故事的套路,素不相识的青年男女用点小技巧,找机会接近、交谈,彼此熟悉。现代社会不也是如此么?何必就要用“搭讪”“博得”这样明显贬义的词汇去评价呢?
起码,课文的表述两人见面是从容的,气氛是平静的,内心是干净的。
随后,织女整理好穿戴,一边梳理着长长的头发,一边坐下来和牛郎聊起了家常,发现彼此都是受苦的可怜人,也就萌生了爱意。
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各国民间故事里都有类似的“桥段”。比如《一千零一夜》里“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中,也有银匠哈桑爱上仙女瑟诺玉后,偷走她的羽毛衣服最后让她嫁给自己的情节。此处“省掉一万字”,无碍表达故事的整体美好意境,跟直白地点出偷窥、裸身等字眼并加以揣测,给人的观感判若天壤。
这本身就是无伤大雅的一种行为,是在创造一种见面的机会,文字的描述非常简洁而干净,给人一种纯净的感觉,这怎么能够成了偷窥、亵渎呢。如果将这些有意思的情节去掉,我试想这个故事的文字版还有这么生动而有趣吗?
随便更改原著,不尊重人们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单纯强调思想性而忽略了文字的鲜活性,这是一些不懂语文的最直接反应。
怪不得很多的学生,学习语文十多年都写不出一手好文章,关键是语文的作用都没有搞清楚,语文缺乏文学性,根据思品教育的需要,对文学作品随意更改和阉割,破坏了文学品味和价值!
3.教育孩子应该让他认识世界的多样性,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让孩子认识到这个世界上真善美,也应该让他认识到假恶丑,这样的教育才更有利孩子的成长,正如孩子的吃饭不能偏食一样,如果一味吃青菜或者吃肉,都会造成身体的营养的失衡和缺失。
几年前,一个女大学生在车站被一个农民模样的人骗走,上了这位民工的摩托车,被带到偏僻的地方遇害。这件事曾经震惊了全国,为什么一个女大学生就轻易地被一个民工给骗了,难道是女大学生的智商不够高吗?绝不是的,就是因为她们所接受到的教育一直是阳春白雪般的,在十几年的受教育生涯中,丝毫不掺杂任何的其他的东西,都是这个世界的美好和善良。那么走出去以后,根本就没想到这个世界的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东西。
当一个民间流传很广的玩笑都承受不起,都认为玷污了孩子的心灵,那么我想问一下,最后这个孩子走向社会的时候能不能承受得了社会的暴击?我们做教育的不能为教育而教育,不能让孩子活在真空当中,说实话,我就经常让孩子看一些新闻,教给她辨别能力,告诉她这个世界并不都是好人,也有坏人。有善良有温暖,当然也有……..
我对我的孩子说,我也对我的学生说。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才是完备的教育!
别太矫情了,孩子的成长承受不起这种虚假和做作!
叶圣陶是语言大师,是教育专家,是原来的我们的教育部长,对于教育的认识的深度远非你我,请相信,他不会骗你,我再建议你认真读读他写得这篇文章《牛郎织女》,美炸啦!!
我是教育锋线,欢迎关注!
七夕已经过去,追热点属于过时,但对于孩子们用的教材,笔者这个答案不会过时,希望引起教材编审部门的重视,教育无小事,何况是直接传道的教材!
牛郎偷窥织女洗澡,抱走织女衣服,猥琐不?这是常识,连小孩都知道,我们成人还在这里争来争去。笔者曾经教过这篇课文,当时课上没觉得什么,课后就听到学生议论说:“牛郎也太渣了,偷看织女洗澡,还偷人家衣服,羞不羞”。
我当时心里一惊,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而我们成人,往往被教材的权威性,作者的权威性给迷住了双眼,以至于我们教师看不到,而学生早就看到了。
后来,我安排了这样一次作业:牛郎织女的故事框架不变,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偷窥洗澡偷走衣服这一情节,改得更为合理。学生对这样的作业很感兴趣,都动起了脑筋,想出了好多情节。
有的学生安排织女从水里出来后受凉了生病晕倒,牛郎采药治好了她的病,他们相爱了。有的学生安排了一个恶魔要伤害织女,牛郎拼命救下了织女。各种各样的情节,比现在这个情节要好得多。
其实,这样的作业,是在现有课文的情况下的无奈选择。课文为何不能改编一下,让这个神话故事更美呢?
关于吃瓜群众的质疑,教材编审也进行了回应,老实说,这样的回应无法让人信服。编审人员说,不要把猥琐的东西嫁接到美好的爱情故事里。这不是别人嫁接的,是这个情节本身就猥琐,不是别人想的多,而是编审人员想少了。还说,这篇课文是叶圣陶叶老改编的,言下之意就是叶老改编的就没问题。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叶老也是人,他改编的就不能再二次加工吗?这个理由太苍白了,一点点说服力都没有。
综上,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是美好的,但是,偷窥洗澡和偷走衣服这个情节是猥琐的,应该进行删改,这就是笔者的意见和建议,希望教材编审部门不要自以为是,希望去问问学生是怎么看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7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