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镛书法算不算丑书代表,你怎么看?
老话题,旧话新论,作为一书法爱好者去评一个原引领书法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的院长。实为蚍蜉撼树,不自量力,仅从印象而知,因为他是名人,自然评论他的人颇众,头条前几天又爆出他在荣宝斋展出了其近期代表作几十幅,行书,小篆,及瓦當书,书札。其笔意都是他的书格,已经成熟而属扵自已的书法风貌,他诗书画印,皆工,众人认为他的书风为丑书。
他的作品印章处处皆有,每幅少则四至六枚,多则七,八枚,且有圈点为断句,章法极具变化,落款草字为之,行草多糅隶篆之笔意,结体疏阔简散,字有大小之间留白极绰,故有印章补填,印章内容与作品内容有关联,皆出自他刻就,每篇作品,贯彻印章同时创作,写完即补充印章,相得益彰,用笔似率意,善于驾驭小笔破锋肚,而掃之,笔画萧散,露锋出笔,淡墨雲烟,其笔画线条有枝条筑巢般,少见肥腴笔墨,又象甲骨金文石鼓文鼓味,由他的篆书属大篆气象,籍此可知其笔意结体拙于金石大篆隶变参浸行草之中,行草符基本合度。
前几年观之,一如大众所说,印象中有丑,因为不符合我们的欣赏习惯,其结体上特别扭,已破古典魏晋行书飘逸风格,而具一种萧然细笔,瘦硬且带露白枯干状,因为小笔破底运笔,愈显散淡率意,结体更是歪斜别扭,横竖极富变异,转折弯大,或紧紧相撮而伸,线条缠绕状,也具搭建草窝之形,点画无丰之妙,仅有架子之构,令我想到匠人之劈木,瓦工之砌亭,简散而省墨,不具传统之法,无流变,无韵感,或许顿挫感少之欠,抑扬感多之嫌,故传统的中锋取劲,偏锋取研于此笔意看不出峻美圆润,而是简洁的带笔与牵丝略有古之法,无论字有别扭,而草符却合度,
总之,字不含鲜洁,而有石鼓文笔拙意,是乃结体,那么笔意多少有魏晋意味,从书法字典找不出这种书体风格,或许是书史所经过六体八法之汇聚,知其清代何蝯叟有四体八法之能,而今王镛研磨书画印人生正过半要多的人,肯定有自己对创作有独特的阐释,那么没有细细用心研读,即使读了很难弄懂,因为只有崇尚拜诣,才有实践其别扭之体。方有顿悟,
可以这样说,他走了一条前无开启的书法另造,但肯定的说,书墨作品有古法,我的看法是丢弃的是妩媚,而择取了拙形陋象。与大众之审美截然不同,扬道分镳了。
正可谓傅山云:“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按排。”但是傅山虽如此说,而其书体並无丑拙之习,仅乃草体尽缠绕之能,那么王镛章法按排合谐有度,尤是用章巧之妙之。画龙点晴之效果。
后话,以上随笔随论仅为自己率真,因了水平属爱好者水平,只有妄言,没有任何理论支撑,同时算是管窥蠡测,没有入王镛书艺境界中去,只好一叶障目,暂论至此,望其大家批评刋谬。
要说丑书的代表,恐怕还轮不到他。他也只不过是头顶一堆荣耀光环、却倒行逆施的开路先锋。
丑书丑到什么程度算是真的丑了,这个并不好遽下结论。
但无论如何,人的美丑善恶还是能分辨出来的。世上正是由于有了美丑善恶,才使得人骤然间天河划界,阵营对垒,所谓泾渭分明,爱憎分明。
要我看,这些专门以炮制丑书或者口喙的人,其实真正的是丑在了心里。他所追求的外形变化与出离,其实就是他内心的挣扎与倾轧。本来好端端的一个人物,甚至还做起了硕导、博导,荣誉等身,却突然改弦易辙的搞起了莫名其妙的丑书,其实就是因为在某个特定的领域里,他的光环不再那么斑斓缭绕,有一种置身闹市却人皆不识的遗珠之憾,再不挣扎几下折腾一番,恐怕很早就要被遗忘或摈弃,或者说这样默默无闻的传道授业于利锐减,名望又不特异,湮于市井常态,泯然众人,这让他那颗不甘寂寞沉浮的小心脏实在受不了,于是就开始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一通儿折腾,其最终目的无非就是吸引眼球,然后再获荣宠,登上高台尽享风光——恽代英说:大丈夫不能名垂千古,亦当遗臭万年。
他应该是奔着那个遗臭万年去的吧。
再奉送一句杜子美的诗句: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
图片来自网络,与内容无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770.html